跳到主要內容

【女間諜告白】我被槍決,只因想做個獨立的人

書摘《女間諜的告白》,我願用一生追求做個獨立的人,回頭檢視自己人生,是個擁有無畏承擔代價的人。

一九一七年,十月十五日,巴黎

國際新聞社 安東・費許曼與亨利・威爾士報導

今日凌晨五點前,十八名男子──其中多數隸屬法國軍隊──爬上巴黎聖拉薩女子監獄二樓。一位獄卒持著火把沿途點亮油燈為他們領路,腳步在十二號牢房停下。

負責監獄事物的是一群修女,蕾奈德修女打開牢房門,走進去之前,請男士們在外面稍候,她在牆上劃了根火柴,點亮裡面的油燈。然後她呼喚其中一位修女前去幫忙。

蕾奈德修女以極為關愛細膩的動作,用手臂圈住正在睡覺的某人。女人掙扎清醒後,表情漠然冷淡,彷彿什麼也不在乎。根據修女的說詞,女人看來就像從一場平靜祥和的睡眠甦醒。當她得知自己幾天前向總統提出特赦申請被否決後,維持一貫的沉默冷靜,外人無從看出她的悲傷,或許,她只是如釋重負,因為一切即將結束。(推薦閱讀:慷慨的人與壯美的書:我眼中的女性主義巨擘艾莉斯・楊


圖片|來源

蕾奈德修女做了一個手勢,雅波神父走進女人牢房,隨同的還有包夏登上校與女人聘請的克魯內律師。犯人遞給律師一封她上星期寫的長信,另外還有放了新聞剪報的兩個牛皮紙信封。

女人拉上黑色絲襪,在這種情境如此盛裝打扮,再怪異也不過,接著,她踩進一雙綢緞蕾絲高跟鞋。從床上起身時,伸手拿起掛在牢房角落的及地皮裘大衣,它的袖口與領口皮毛應該來自另一種動物,或許是狐狸吧。她將大衣披上自己拿來當睡衣的沉重絲質和服。

女人黑髮凌亂。仔細梳理後,她將它固定在頸背,然後戴上一頂天鵝絨帽,用絲帶在下巴打了一個結,一會兒她站在自己即將前往的空地時,帽子才不會被風吹走。

她徐徐彎身要拿一副黑色皮手套,接著若無其事地轉向新進來的人們,平靜說道:「我準備好了。」所有人離開了聖拉薩監獄那間牢房,走向等待中的汽車,它發動引擎,將他們帶往行刑隊的所在地點。

車子疾駛穿越沉睡中的城市街道,目的地是凡森城堡,這裡曾經有一處碉堡,但在 1870 年被德國人摧毀了。

20 分鐘後,車子停了下來,人員一律下車。瑪塔.哈莉是最後一個下車的。

士兵早已列隊準備行刑,行刑隊由十二位步兵組成,隊伍最後站了一位軍官,他掏出長刀,此時,雅波神父由兩位修女陪同,與受刑女子說話,直到一位法國中尉趨前,掏出一條白布,交給其中一位修女,說道:

「請蒙住她的雙眼。」

「有必要嗎?」瑪塔.哈莉盯著那塊白布,開口問道。

克魯內律師眼神質疑,轉向中尉。

「如果夫人不想要也行,這不是一定要戴的。」中尉回答。

瑪塔.哈莉沒有被繩索捆綁,也不願蒙上眼睛;站著的她,眼神堅定看著她的劊子手。神父、修女與她的律師往後退開。

行刑隊指揮官密切注意手下,不准他們檢查自己的步槍—當年行刑隊的陋習,就是在行刑前更換槍匣,這樣一來大家都會否認自己開了那致命的一槍──不過,他看起來表情輕鬆。因為任務就要結束了。

「舉槍!」十二名男子立定站好,將步槍放上肩頭。

瑪塔・哈莉文風不動。

軍官站在士兵都能看到他的地方,高舉長刀。

「瞄準!」

他們面前的女子依舊漠然,毫無畏懼。

軍官手中的長刀揮下,在空氣中畫出一道銀白色的弧線。

「開槍!」

太陽已然在地平線升起,照亮步槍發出的火光與黑煙,一連串的槍聲砰砰響起。士兵們在幾秒內瞬間將步槍豎直在地面,動作俐落,充滿旋律感。

有那麼一霎那,瑪塔.哈莉身軀直立不動。她沒有出現你看的那些電影中,人們中槍身亡會出現的動作。她並沒有往前或向後仆倒,也沒有高舉手臂或將它們垂在身側。她原地頹然垮下,頭依舊高昂,眼睛仍然大睜。一位士兵暈倒了。

接著,她雙膝發軟,身體倒向右側,毛皮大衣下的雙腿彎曲。她躺在那裡,動也不動,她的臉朝著天堂。第三位軍官從槍套拔出手槍,由一位中尉陪同,走到那具再也不能動彈的軀體旁。他彎下腰,將左輪手槍的槍口對著這位女間諜的太陽穴,小心不要觸碰到她的皮膚。然後他扣動扳機,子彈穿過她的大腦。他轉向現場所有人,以莊嚴的聲音宣布:「瑪塔.哈莉已經死了。」

第一部

親愛的克魯內律師,我不知道本週結束時,我會有什麼遭遇,我向來樂觀,但歲月的摧殘,只讓我苦澀悲傷,孤苦一人。

如果事情如我希望進行,你將永遠不會收到這封信。因為我已經被赦免了。畢竟,我這一輩子都在努力培養人脈,結識有力人士。我會好好保管這封信,直到有一天,讓我唯一的女兒好好閱讀這封信,真正深入認識她的母親。

但如果我錯了,這些耗盡我在地球上最後一週的性命書寫完成的信紙能否完整保存,則希望渺茫。我向來實事求是,我也知道,一旦結案,律師不會回頭,只會繼續處理手邊的下一個案子。

我可以想像之後會發生的事情。你非常忙碌,因為你替戰犯辯護,搞得自己聲名狼藉。不過,人們依舊慕名前來懇求你為他們辯護,就算官司打輸了,對你的事業來說也是最好的宣傳。你將與記者見面,因為他們都想聽聞你對時事的分析,你會在城裡最高級的餐廳進餐,同業將對你又敬又羨。你會知道,我沒有定罪的任何具體證據──有一堆被人篡改偽造的文件──但你永遠不會公開承認自己讓一名無辜女子入獄身亡。(推薦閱讀:【影片直擊】台獨與女性主義!周芷萱:「為什麼歷史看不見女人的身影?」

無辜?或許這個形容詞並不恰當。我永遠不會是無辜的,從我首度踏上這個我深愛的城市就是如此。我原以為自己可以輕易操弄那些想要得知國家機密的人們。我還以為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與西班牙人全都無法抗拒我的魅力,但到頭來,被人操縱於股掌的竟然是我本人。我從自己真正犯下的罪行全身而退,其中最大的一椿罪行,就是我在男人主宰的世界得到了獨立與解放。我被控犯下間諜罪,但我做過最具體的行為,就是在上流社會的沙龍與人交換流言蜚語罷了。

是的,我將這些流言蜚語變成了「機密」,因為我想要金錢和權力。但那些指控我的人如今就會瞭解,我透露的事情毫無新意。

可惜不會有人知道了。這些信封終將收進布滿塵土的檔案櫃,與其他訴訟文件資料作伴。或許等到你的繼任者或繼任者的繼任者接收後,這些陳年舊案都會被全數丟棄,以便騰出新的空間。

到那時,我的名字早已被人遺忘。但是我寫這麼多,並不是想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我也想努力瞭解自己,為什麼?一個多年來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女人,怎麼會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被判處死刑?

此時此刻,我回頭檢視人生,才意識到,原來記憶是一條長河,一條只會回頭的長河。


圖片|來源

記憶是善變無常的,我們曾經經歷過的世事圖像,仍然能透過一個小小的細節或無意義的聲響,讓我們窒息得無法呼吸。飄到我牢房的烤麵包香氣,讓我想起自由悠遊於小餐館的時光。比起我對死亡或孤獨的恐懼,更足以讓我斷腸。

回憶會帶來名叫憂愁的惡魔──啊!就是我無法逃避的殘酷惡魔,讓我無處可逃。聽見某位犯人唱歌,收到一小疊從來沒送過我玫瑰或茉莉花的仰慕者來信,想像之前我不懂得欣賞的某處城市美景。如今,我卻只剩下這些,或我曾經造訪的國家的回憶了。

回憶向來佔上風,隨之而來的是比憂愁更可怕的惡魔:悔恨。在這間牢房中,它便是我唯一的伴侶,或許除了偶爾來跟我聊天的修女們。她們不談論上帝,也不譴責我為何被輿論稱為「犯了肉體原罪」。她們每次只說一兩個字,記憶就從我嘴裡湧出,彷彿只有我想回到過去,縱身投入那條只會往後流的長河。(推薦閱讀:黑人女性藝術家的行動革命:我們要的不是后冠,而是被看見

一位修女曾經問過我:「如果上帝給了妳第二次機會,妳會選擇跟現在不一樣的道路嗎?」

我回答,會,但說真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現在的心情猶如鬼城,它只充斥熱情、激動、孤獨、羞愧、驕傲、背叛與悲傷。我無法掙脫它們,儘管我一直為自己感到難過,只能默默啜泣。

我是個生不逢時的女人,無論怎麼做,都無法扭轉現狀。我不知道後世是否還會記得我,倘若真是如此,但願他們不要把我視為受害者,希望他們看見的我,是個勇往直前,無畏承擔自己必須付出代價的勇者。


 聆聽,《女間諜的告白》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imjBJM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俗女養成記》:39 歲不結婚,我沒孩子沒老公又得罪誰?

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心聲。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39 歲沒房沒車沒子沒老公,在眾人眼中看起來有點可悲。然而如同陳嘉玲,我們憑著一點任性和勇氣,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不覺得這樣的自己,其實超級可愛嗎? 女人到了 39 歲,在世界看來,一點都不可愛了,對不對?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的故事——辛苦工作 20 多年,沒房沒車又沒老公,才發現自己成了別人口中可笑的「俗女」。 謝盈萱飾演的女主角陳嘉玲,年近 40 歲,擔任董事長特助,頭銜看似風光,卻都專門替董事長打理私家事;有個交往四年的男朋友江顯榮,但兩人之間的關係早已逐漸轉變為室友。 陳嘉玲在前男友的婚禮上喝掛,醜態盡現,朋友急忙把她拖進計程車,罵聲:「二十歲喝醉酒是可愛,四十歲是可憐。」 《俗女養成記》用搞笑逗趣的台詞,寫出六年級女孩的真實心聲:覺得自己懂得各種人情世故,其實根本不喜歡也不習慣,別人都假設你應該要過得很好,你也就假裝一切都很好——譬如包給討人厭的前男友一萬二的結婚紅包。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39 歲的女人,彷彿得罪了社會,看起來不可愛,還有點可悲。你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可悲,只得學會接受婚姻,接受現在的工作——儘管知道自己不那麼想要,卻覺得自己已失去勇氣、時間,無法像七、八年級的女孩一樣放棄一切,去追逐自由。 然後呢?六年級的女孩就只能羨慕看著他們嗎? 39 歲的陳嘉玲,述寫了六年級女孩的另一種樣貌:房子車子孩子老公,有了其中一樣,是不是就能承諾我一輩子幸福,甚至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又或者我其實永遠有選擇,去做想做的事? 圖片|《俗女養成記》預告截圖 女人的年齡,從來就不是投資 陳嘉玲有個二姑姑,在三十歲論及婚嫁之時,決定與男友取消婚約,家中吵得雞飛狗跳,年幼時的陳嘉玲在一旁看著,像是看一齣鬧劇,好笑的是,二姑姑沒鬧,鬧騰的是家人,他們大聲嘮叨著越老女人越掉價,看誰還要娶你。(推薦閱讀: 《WWW:請輸入檢索詞》:30 歲以後不結婚的女人,能怎麼活? ) 女人要不要結婚,身旁的人總是比當事人還要著急。陳嘉玲一家的反應,反映出整體社會對女人的設限,三十歲是個門檻,三十歲以前的女人有資格可愛,有任性的資本,大可以談一場轟轟烈烈、不求回報的戀愛。飯桌上家人問什麼時候要結婚,你還可以拿年齡當藉口,笑說「我還年輕」。 然而三十歲以後,遑論來到四十歲的女人,任...

基督城槍擊案,紐西蘭總理:我絕不會提到嫌犯的名字

近年來恐怖攻擊的陰影環繞不散。上週在紐西蘭基督城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紐西蘭總理 Ardern 從慰問、修法到抑制對嫌犯的討論,妥善的緊急因應處理贏得國際認同,更深獲受害家屬及紐西蘭人民的信賴。 上週在紐西蘭 Christchurch 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這場恐怖攻擊事件源自於白人優越主義的支持者,在他持著多個武器掃射清真寺的同時,他在 Facebook 上直播整個過程。現今 Facebook 已經移除了相關的影片,紐西蘭政府也就這次恐怖攻擊事件做出因應措施,包含 Ardern 親自會見受害者家屬,並穿戴上穆斯林女性的頭巾以示尊重,以及修改槍枝管制法與相關法案,去全力避免未來的悲劇發生。 紐西蘭首相 Jacinda Ardern 戴上穆斯林頭巾慰問受難家屬以示尊重。| 來源 根據卡達獨立新聞 Aljazeera,這起恐怖衝擊事件只是一連串白人優越主義猖獗所引發的悲劇之一。 從 2011 年在挪威發生的 77 人屠殺事件,2015 年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當地教堂的 9 人非裔基督徒謀殺,2017 年加拿大魁北克地區清真寺的 6 人屠殺,到 2018 年美國匹茲堡猶太教堂的 12 名猶太信眾的槍枝掃射。當白人優越主義嚴重滲透歐美的政治體制時,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並沒有認真對待這樣的風潮,比如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一則新聞表示數十年來美國已經嚴重忽視白人優越主義與 3K 黨的橫行,這樣的情況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後更趨嚴重。 Aljazeera 報的 Mohamad Elmasry 提出,白人優越主義漸趨之所以猖獗的最大原因,是主流媒體對於穆斯林以及其他種族的報導都是具有偏頗性的。 一起由穆斯林發起的恐怖主義會被大肆地渲染在各大主流媒體上,但一起針對穆斯林的恐怖主義卻會被忽視掩蓋。(看看更多: #PrayForParis 巴黎恐怖攻擊150人罹難!總統歐朗德:「面對恐懼,法國必須堅強起來」 ) 受難者家屬於這星期開始置辦受難者的後事。 這週首相 Jacinda Ardern 於星期二在紐西蘭國會上發表了演說,除了慰問受害者家屬以外,她也用堅定的口吻向全國人民保證,她不會給予嫌犯他想要的事:仇恨和惡名。 「你永遠不會聽到我提到他的名字,」Ardern 說。「他奉行恐怖主義,他是個罪犯,他是個極端主義者。而在我說的每一句話裡,他...

和家人談政治不翻桌�!心理學教授:提問比直說有效

「難的不是談政治,是和立場不同的人相處。」寫給也同樣煩惱的你,只要掌握三件事,即使立場不同,也可以理性地好好講話。 自從懶人包「 如何和孩子開口談政治 」發表之後,我們收到許多朋友們的支持回饋,其中有不少把拔馬麻們無奈表示:其實教導孩子談政治不是最難的,最困難的是跟政治立場不同的家中長輩相處,一談政治就吵架,吵到要斷絕家人關係,這情況通常愈到選舉前愈嚴重⋯⋯政治似乎成為家人茶餘飯後「翻桌指數最高」的禁忌話題。 這次我們想好好談談,如何跟政治立場不同的家中長輩相處甚至開啟理性的對話? 圖片| 來源 首先你得先問問自己:「是否一談到政治就激動不已、口不擇言?」、「聽到長輩與你意見不同,甚至不問政績政見,就盲目成為某政治人物鐵粉時,總讓你理智斷線,想罵醒他們?」與家人和平相處的首要條件是,從自己開始改變,談論政治前,試著先理解以下三件事: 1. 世代價值觀差異 政治立場的差異,源自於兩個世代身處的時代境遇與社會文化氛圍的迥異,而這種根植於價值觀的意識形態是很難輕易被動搖的。 曾經有個長輩與我分享,他年輕時積極參加工會,為勞工權益、為人權發聲,結果因此得罪資方被炒魷魚,更成為同行間永不錄用的黑名單。長達兩年的期間,找不到工作,還揹負著一家老小的生計⋯⋯見到他神情略帶痛苦的回憶這段往事,我終於知道為何「乖巧順從、別搞事」從此成為他的處事哲學。 也因為明白他曾經歷遭遇的事,聽到他批評年輕人上街遊行是「短視近利、不會思考」時,我雖不認同,卻能夠理解他的視角。(延伸閱讀: 「管自己就好,管政治幹嘛!」為什麼跟孩子談政治很重要? ) 2. 接收資訊不對等 從近幾年的公民運動中,不難發現,兩個世代獲取信息的渠道天差地遠,除了有線無線的媒體外,我們更能輕易從網路、自媒體、非官方各種管道獲取相關資訊;但對於部分長輩來說,長年固定收看的單一媒體或報紙,就是僅有的訊息來源,而這也大大影響他們對世界、對政治的視野。 年輕世代受教育的過程中,或許多少都培養了「獨立思考、思辨」的能力(當然,我還是認為填鴨教育佔了我學生生涯很大的比重⋯⋯),當接受到太多真偽混雜的訊息時、當媒體漸漸沾染上各種政黨色彩時,也許我們會試著質疑、分析、查證、過濾訊息來源,但這種公民素養卻未必存在於部分長輩的思維與成長環境,他們所受的教育,多數時候被教導的是服從威權,而非批判性思考。 理解世代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