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訪 SHOPLINE 創辦人劉煦怡──創業就是一場馬拉松,堅持下去就對了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創業的蓬勃,網路店家儼然成為一種趨勢。而 SHOPLINE 就是一個幫助店家在網路開店的平台。關於創業,劉煦怡 Fiona 說的輕巧 :「我只是看到機會來了,就抓住它!」

白色,強烈的白色,好像什麼都可以包容的白色,是 SHOPLINE 創辦人劉煦怡 Fiona 給我的第一個感覺。說起話來節奏很快,帶有淡淡的香港腔,柔韌的語調很是好聽。星期一午後,灑著秋色的就從窗外照進來,剛好落在 Fiona 的手上,纖長的手指除了一枚婚戒之外,沒有別的裝飾� ; 偶爾將掉落的髮絲綰在耳後,一絲不絮,像極了她穩定而俐落的處事態度:問題來了,就解決它。

You have to go with the unknown

Fiona 是金融背景出身,一畢業就進入高盛和迪士尼兩間大公司工作。四年前,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 Tony,就毅然決然投入SHOPLINE 的創業之路。

「是什麼關鍵的因素或是條件,讓妳決定要創業?」面對這個可能已經被問過無數遍的問題,Fiona 偏著頭,也沒有多想,笑笑地說:「也沒有一定要具備什麼條件,就只是我看到機會來了,不想放過,這樣而已。」

當時,無論是智慧型手機的普遍性、人們對智慧型手機的依賴程度,或是手機本身具備的功能性都越來越高,讓 Fiona 看準了移動時代所可能帶來的商機。從 mobiles market place 的雛形,一步一步走到現在 SHOPLINE 的規模,現在已經有將近七萬台灣店家利用 SHOPLINE 系統開店。

儘管一開始的模型並不是很明朗,但是越往下走,心裡想要的樣子就會越清楚。「人家都說,創業的人都有點瘋狂,這是真的!你不可能事先把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考慮進去,你想得越多,就越不可能去做了!」Fiona 眼神閃爍,是頑皮而不甘於平凡的靈魂在跳動。

「反正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Fiona 揮揮手,露出燦爛的笑。Kelly Clarkson《Stronger》中輕快而直指人心的旋律,和眼前這個用力生活的笑容交錯重疊。人家都說做事要講求天時地利人和,但在 Fiona 身上我看到更多是主動出擊的勇氣。

不要給自己太多限制,但記得要有所犧牲 

去年,Fiona 正式升格為人母,在一個超過五成以上女性都是在 30 歲後擁有第一個孩子的環境,又讓 Fiona 這個「勇敢」 icon 更鮮明。但其實對她來說,沒有甚麼是準備好了,也沒有所謂最好的時間,一切都只是學習的過程:學習創業、學習溝通、學習當媽媽、學習兼顧。

「以前我可能從早上就一直工作到晚上,然後下班後留點時間給自己,就準備上床休息。現在我會讓自己在 7 點以前就到家,完整地陪伴孩子兩個小時,之後才是我自己的時間。」細數著自己作息的改變,開放的心態是她的秘密武器。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論是 SHOPLINE 或是孩子都是 Fiona 的寶貝,捨棄哪個都不對。在擁有同等時間的前提下,就必須得有所犧牲是她的信念。很多人都是甚麼都想把握,然後試圖做出一個完美的計劃表準備執行。當發現事與願違的時候,無力感、挫敗感就會一擁而上。或是在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之前,甚麼都不敢做,綁手綁腳。

「其實到現在我也還沒找到甚麼平衡,」不像外面強迫人們急著找尋平衡的心靈雞湯,Fiona 看起來更貼近生活「人生沒有完美的計畫,我覺得就是不要給自己太多限制,覺得自己一定要怎樣切割、怎樣分配,而是全力以赴,然後記得有所犧牲,你不可能全部都做到最完美。」

從錯誤中嘗試,從嘗試中學習,再從學習中成長,Fiona 的哲學就是一場會一直跑下去的馬拉松。

團隊理念是最強大的後盾

因為自己當了媽媽,更能夠從女性的角度思考,替員工著想,希望能提供員工有更好的個人及家庭生活,比如懷孕期間 3 個月的產假等等。談起夥伴,Fiona 的言談中,滿是驕傲。

「當初我說我要生小孩,我的夥伴 Tony 完全沒有第二句話。」回憶起那個時候,Fiona 顯得有些霸氣可愛。這樣理所當然的背後,是全然的支持和信任。撐起支持和信任的團隊之間堅定的理念:積極溝通 、團隊合作 、追求卓越 。

從 2、3 人的小規模,到 70 人的組織,Fiona 覺得開放的溝通模式是將大家串聯起來的最大功臣。儘管之前在大公司的工作經驗提供了不少樣板,幫助她渡過規模快速成長的時期,但現在的團隊合作模式,更趨近她心中理想的樣貌。比起坐在位子上等其他人找她報告,她更喜歡自己坐進團隊中和大家一起討論。主動溝通,期許一切都能防範於未然,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其實創業就是這樣,沒有人是為了創業而創業,大家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創業。」

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曾有過害怕猶豫,除了身邊人給予的支持和幫助之外,選擇接受內心的恐懼也是很重要的課題。

「當你回歸初衷,想想:『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接受害怕的情緒,然後堅持下去。」

真正的勇者並不是無所畏懼,而是能夠帶著恐懼卻繼續前進。當大家說 Fiona 勇敢,她說自己只是有點瘋狂的行動派,不論是勇氣或是瘋狂,我覺得夢想和堅持才能夠推著一個人不斷邁步。

我的夢想就是成為大家夢想的推手

「打開 SHOPLINE 網頁,不久就會跳出一個顯示客服的視窗,問你需不需要幫助。很多人都以為是機器人,其實背後都是真人喔!」

一貫的溫暖積極,對待員工是這樣,對待店家也是這樣。

科技可以改變世界,可是中間如何銜接的地方卻是空白,SHOPLINE 就是扮演接軌的角色。在還是手機商城雛形的階段,透過 instagram hashtag 一個一個拜訪用戶的 Fiona,就聽到許多不同的聲音:「我有自己的品牌,但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我想賣東西,但我不會架網頁」、「我懂電腦,但我不懂行銷」,從用戶的角度出發,降低使用門檻,並延伸多元觸角,開設各種工作坊和課程。

在創業之初就有個店家找上了 SHOPLINE,對 Fiona 來說就像是老朋友一般的存在。對方一有甚麼資訊,就會第一時間提供給她們,說:「你們要不要也試試看這個?」;或是看到別人做的甚麼很棒的東西,也會和她們分享討論。一路攜手,相輔相成,Fiona 笑說其實 SHOPLINE 是和店家一起成長的。

「Everyone starts from small. 」不是把自己當成技術提供人員,而是讓自己站到店家陣線,思考該怎麼做才能幫助他們,有時候問題的根本不是對方提出的那樣,你必須要將店家的成功當成自己的成功,才能夠更準確地幫到他們!「有時候看到別人放棄,我們會比他們還要覺得可惜。」Fiona 很真摯而靦腆,因為她想成為大家夢想的推手,看不得別人比他們還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

那天下午,溫暖的不只是陽光,還有因為夢想而發光一群人。

最後,我請 Fiona 和大家分享一句話,她說:「沒有所謂對的或是錯的時機,你要相信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堅持下去。廣東話有句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如果飯端上來了,那就吃吧!』真的,先做就對了!」

韓國藝徐振曾說 :「這是世界上沒有任何 是平凡的。每個 都有 的 故事,怎麼可能有 是平凡的呢!們只是假裝平凡 已。」每個 繪本裡,都蘊藏 的精采故事,還有 個、 個,甚 多個已萌芽、未萌 芽夢想種 。SHOPLINE 替這些空有想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提供個最容 入 的舞台。對使 者操作友善的網 介 、多元 豐富的 作坊,最重要的是, 會有群比你相信的合作夥伴,將陽光、 分、 壤、肥料都準備好,只等著將乘載著夢想的種埋入。

實踐夢想之路-SHOPLINE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z0aXLp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專訪基隆市長林右昌與夫人吳秋英:「建造一條青年返鄉的路」

專訪基隆市市長與夫人,當住在基隆的市民一次次對家鄉失望,誰願意承擔改變這座雨都的責任? 在過去老一輩的印象裡,基隆都掛上不快樂的城市第一名,失業率、自殺率、離婚率高居不下,就連住在基隆的市民,外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來自基隆。是什麼樣的人,願意承擔改變這座灰色雨都的責任?又是什麼樣的人,相信只要去做他的家鄉就會改變? 林右昌,基隆子弟,帶著對國土規劃的專長及中央部會的經驗,接任市長後三年內逆轉基隆墊底的命運,各項施政指數一路攀升,被譽為花最少錢做最多事的「城市魔術師」。今天我們訪問到帶領基隆市府團隊,拿下國土建設特別貢獻獎的林右昌市長及他的夫人吳秋英,一起談談孕育他們長大的家鄉——基隆,以及未來的願景。 林右昌市長在基隆獅球嶺長大,我問他兒時是否想過,長大後要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好?他笑著說:我小時候真的沒有那種看著魚逆流而上的神話。圖片|TONY LEE 李安峰攝影於獅球嶺砲台 我不想讓基隆人繼續看衰自己的家鄉 「以前基隆市民對自己來自基隆這件事,是非常沒有光榮感的,所有的建設幾乎都落後,排名都是倒數,那種對家鄉羞於啟齒,自卑、感到害羞或丟臉的情緒,很難談什麼認同。」 他想做的就是終止這樣的負向循環,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黑白變彩色,把痛苦變快樂,把沒有熱情變成有熱情。他從小住在基隆,目睹基隆由盛轉衰的年代,也明白市民期待了太久但總是落空的心情,對很多的允諾已經不敢再期待。於是他花了很多功夫,把規劃執行出來,尤其找那些是覺得最不可能改變的部分下手,一點一滴的去建立市民及市府團隊對執政者的信心,從小的成功經驗,去累積合作的模式,讓住在這裡的市民慢慢敢去相信,改變是有可能的。 基隆在整個台灣城市的發展史上算是非常早開發的地區,以前人家都說「基隆錢淹腳目」,但是它的腹地相對小,背山面海相對封閉,於是他同時兼備城市的規模與鄉村的性格。在當年,基隆不只是一個港,更是一個生活圈的概念,新北市的雙溪、金山、瑞芳、汐止、貢寮、雙溪其實都會把基隆當作一個市中心的概念,來基隆買東西,來基隆看醫生,來基隆過生活。 市長說:「於是在規畫基隆的時候,我就把整個北北基桃 950 萬人的首都生活圈一起想進去,再去想在這樣的大首都圈裡,基隆可以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擅長城市規畫景觀設計的林右昌市長,怕講解得不夠具體,馬上拿出一幅1854年復刻版的基隆地圖|TONY LEE 李安...

【粵劇女生】20 +歲月入十幾萬、30 破產、40+ 重拾夢想:我有傲骨

專訪粵劇演員 Man,她在最輝煌的演藝時光退下來,驀然回首,她感恩人生 30 的低谷,造就了她更豐盛的人生下半場。 攝影/陳嘉元、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工作室內,造型及化妝師 Man 由一群學生幫忙穿上粵劇戲服。「拉上一點點。」、「前後調轉了﹗」、「不行,再來過。」聲線沉穩,說話乾脆有力。再看照片上帶着文武生妝容的她,輪廓分明,氣宇軒昂,如未見真人,說她是個男兒身,沒半點疑惑。 「我從沒當自己是女人。」 舞台上她是個演活男角的瀟郎(藝名),從不服粵劇界的生存潛規則;現實中是個會為小女生出頭的大家姐,年少得志,風光近十年卻在 30 大關一鋪清袋,人在低谷仍咬緊內心的傲骨。做人有骨氣自然要犧牲,不怕路難行?她拋下一句:「我的人生本來就崎嶇,又何妨?」 身形高挑,輪廓分明,氣宇軒昂,Man 很快便被看中當上文武生。 有關注婚嫁造型或留意靈數占卜的人,也許會認識Man,她是一位婚禮造型及化妝師,同時鑽研生命靈數。擅長將中式美學融入新娘造型;亦敏感生命的覺知,相信人生使命,一切跟她的歷煉有關。她原是學戲出身,自言人生路崎嶇,其實年少時本平步青雲。自 6 歲參與學校表演《紫釵記》後,迷上粵劇,由學生班起步,就被看中當文武生,到不同慈善機構、活動,出演眾多劇目的主角,以為是躍身職業班的優厚條件,然而,初踏門檻,卻因行內的醜陋一面而卻步。 初入職業班,要由低做起,完全不被尊重,像狗一樣被呼喝,大家同是演員,都有阿媽生,為何小角色就要被人「問候」? 感謝當時的囂張:我靠努力上位 「初入職業班,要由低做起,完全不被尊重,像狗一樣被呼喝,大家同是演員,都有阿媽生,為何小角色就要被人『問候』?」最叫人難耐的,是涉及名利關係的潛規則。「10 歲出頭,一位行家說有機會給我出演一角,但前提要買一套戲服,當時母親拒絕,最後角色落入一位願意購買該戲服的太子女身上,我不知角色機會跟買戲服有沒有關係,但令我發現原來選角不只靠能力﹗」也許這不只是粵劇界的文化,而是社會的縮影,在各行各業都有可能遇見不是由能力衡量的工作機會,然而,我們還會執著於自我追求嗎? 帶着文武生妝容及造型的 Man,輪廓分明,氣宇軒昂,活像男兒身 我沒有家底,不想行到某一步為上位而犧牲自己,否則老來會覺得自己骯髒。 從演粵劇就要練好基本功,有實力才對得住藝術,是Man最敬愛的曾玉女老師所教導。所...

《俗女養成記》:39 歲不結婚,我沒孩子沒老公又得罪誰?

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心聲。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39 歲沒房沒車沒子沒老公,在眾人眼中看起來有點可悲。然而如同陳嘉玲,我們憑著一點任性和勇氣,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不覺得這樣的自己,其實超級可愛嗎? 女人到了 39 歲,在世界看來,一點都不可愛了,對不對?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的故事——辛苦工作 20 多年,沒房沒車又沒老公,才發現自己成了別人口中可笑的「俗女」。 謝盈萱飾演的女主角陳嘉玲,年近 40 歲,擔任董事長特助,頭銜看似風光,卻都專門替董事長打理私家事;有個交往四年的男朋友江顯榮,但兩人之間的關係早已逐漸轉變為室友。 陳嘉玲在前男友的婚禮上喝掛,醜態盡現,朋友急忙把她拖進計程車,罵聲:「二十歲喝醉酒是可愛,四十歲是可憐。」 《俗女養成記》用搞笑逗趣的台詞,寫出六年級女孩的真實心聲:覺得自己懂得各種人情世故,其實根本不喜歡也不習慣,別人都假設你應該要過得很好,你也就假裝一切都很好——譬如包給討人厭的前男友一萬二的結婚紅包。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39 歲的女人,彷彿得罪了社會,看起來不可愛,還有點可悲。你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可悲,只得學會接受婚姻,接受現在的工作——儘管知道自己不那麼想要,卻覺得自己已失去勇氣、時間,無法像七、八年級的女孩一樣放棄一切,去追逐自由。 然後呢?六年級的女孩就只能羨慕看著他們嗎? 39 歲的陳嘉玲,述寫了六年級女孩的另一種樣貌:房子車子孩子老公,有了其中一樣,是不是就能承諾我一輩子幸福,甚至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又或者我其實永遠有選擇,去做想做的事? 圖片|《俗女養成記》預告截圖 女人的年齡,從來就不是投資 陳嘉玲有個二姑姑,在三十歲論及婚嫁之時,決定與男友取消婚約,家中吵得雞飛狗跳,年幼時的陳嘉玲在一旁看著,像是看一齣鬧劇,好笑的是,二姑姑沒鬧,鬧騰的是家人,他們大聲嘮叨著越老女人越掉價,看誰還要娶你。(推薦閱讀: 《WWW:請輸入檢索詞》:30 歲以後不結婚的女人,能怎麼活? ) 女人要不要結婚,身旁的人總是比當事人還要著急。陳嘉玲一家的反應,反映出整體社會對女人的設限,三十歲是個門檻,三十歲以前的女人有資格可愛,有任性的資本,大可以談一場轟轟烈烈、不求回報的戀愛。飯桌上家人問什麼時候要結婚,你還可以拿年齡當藉口,笑說「我還年輕」。 然而三十歲以後,遑論來到四十歲的女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