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7 世界攝影集:有危險的地方,也生出解救的力量

 2017 世界攝影集,聚焦鏡頭下的人性溫度與現實,回顧歷史給我們的啟示,帶著你要相信的價值,向未來邁步。

2017 年,混亂與新生並存的一年,難民竄逃、政治變動、氣候異常、恐怖組織肆虐,這或許是極其混亂的年,卻也在渾沌中生出希望。

紐約時報於 2017 年尾做了《THE YEAR IN PICTURES 2017》,回顧這一年在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件與影像紀實。

暫停與回顧,是種啟示。To pause and look back is a revelation.

AMANDA HESS

難民議題,讓世人開始思考,資源有限,該如何分享並做出價值抉擇;政治版圖變動,各國保守勢力於選舉勝出,我們因而發現,從性別到種族議題,實踐平等仍需眾人挺身捍衛,一同參與。

許多你以為已經解決、消逝的議題,其實都是他人活生生的日常,回顧歷史,並不為緬懷過往時光,而是要深刻記住衝突、記住怵目驚心的鮮血背後,有多少問題等待我們共同解決,迎向 2018 前,帶著歷史給的啟示,懷著相信的價值,向未知邁步。

二〇一七年,一月

1 月 20 日,華盛頓

唐納·川普抵達國會大廈就職典禮。(推薦閱讀:【職場筆記】一個川普,不會讓世界滅亡

Chang W. Lee /紐約時報

1 月 21 日,華盛頓

數十萬人沿著國家廣場遊行,抗議唐納·川普的總統職位。(推薦閱讀:【性別觀察】為女權也為人權上街!川普就任,女人向華盛頓進軍

露絲 Fremson /紐約時代周刊

達拉斯,1 月 29 日

在達拉斯-沃思堡機場祈禱,抗議川普總統禁止來自七個主要穆斯林國家的難民和人民。 

Dylan Hollingsworth/紐約時報

二〇一七年,二月

洛杉磯,2 月 26 日

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發生最佳影片獎首先宣佈為《La La Land》,實際上是《月光男孩》的烏龍。(延伸閱讀:戴維斯、艾瑪史東、阿里!奧斯卡動人演說:是你們選中我們,讓我們說出你的故事

馬特Sayles / Invision,通過美聯社

2 月 10 日南蘇丹本埠

清晨,婦女在流離失所者營地等候飲水。內戰使數百萬人從家中逃走。

泰勒·希克斯/紐約時報

在美國加拿大邊境,紐約州 CHAMPLAIN,2 月 23 日

當父親被銬上手銬時,一名婦女正安慰她的兒子。這個家庭試圖非法越界進入加拿大尋求庇護。

托德海斯勒/紐約時報

二〇一七年,三月

倫敦 3 月 22 日

一位女人正照顧在威斯敏斯特橋遭遇恐怖攻擊而受傷的女人。該事件襲擊者,受到了伊斯蘭國的讚揚。(延伸閱讀:【世界日誌】英國恐攻後續、愛爾蘭首位同志總理、法國同志伴侶冥婚

托比梅爾維爾/路透社

摩爾人,伊拉克,3 月 22 日

一名母親的兒子因受到伊斯蘭國襲擊而死亡。

Ivor Prickett 為紐約時報

聖克魯斯,加拉帕戈斯群島,3 月 2 日

寂寞的喬治,在 2012 年去世,約 100 歲。他的死去亦代表其種類的滅絕。

Meridith Kohut/紐約時代周刊

二〇一七年,四月

佐治亞州哥倫布市,4 月 30 日

在步兵訓練營的進餐時間。十八名女子繼續畢業,成為陸軍中第一批女步兵。(推薦閱讀:鏡頭下的溫柔!十張溫習女人堅強力量的老照片

梅麗莎·金/紐約時報

坦桑尼亞,埃及,4 月 9 日

在科普特教堂的座位上佈滿血跡。伊斯蘭國聲稱該起亞歷山大教堂的襲擊事件為其所為。

Nariman El-Mofty / Associated Press

曼哈頓,4 月 13 日

74 歲的前衛服裝品牌 Comme desGarçons 的日本創始人川久保玲(Rei Kawakubo)之設計。

埃里克馬迪根赫克/紐約時報

二〇一七年,五月

5 月 18 日,丹佛 

8 歲的科比·拉托雷在一個貴格會教堂玩耍,在那裡他的母親是一個面臨被驅逐的移民,尋求避難並待了六個月。(推薦閱讀:歐洲難民潮下被隱藏的名字!岸邊男孩艾倫的警示:「我們的夢想都死去了」

托德海斯勒/紐約時報

加拉加斯,委內瑞拉,5 月 26 日

抗議者奪取了該市主要公路的控制權。為嚴重的經濟危機,該國動盪不安。

Meridith Kohut/紐約時代周刊

華盛頓 5 月 4 日

總統川普接受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Paul Ryan)和多數黨領袖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的支持後,眾議院通過了廢除和替代「平價醫療法案」的措施。 

斯蒂芬·克勞利/紐約時報

二〇一七年,六月

西部 KILBRIDE,蘇格蘭,6 月 23 日

孩子們在學校的足球場上練習。蘇格蘭是高爾夫的發源地,但少數年輕人正在接受這項運動。

基蘭·多奇/紐約時報

曼哈頓 6 月 25 日

謝麗爾·斯圖爾特(Cheryl Stewart)參與紐約同志大遊行。(推薦閱讀:彩虹色的你!2017 同志大遊行:做自己,愛讓你無所畏懼

希拉里·斯威夫特/紐約時報

KWAMASHU,南非,6 月 2 日

德班附近的一個鄉鎮的舞蹈班。在種族隔離結束二十多年之後,該國的財富還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差距。

若昂席爾瓦/紐約時報

二〇一七年,七月

加拉加斯,委內瑞拉,7 月 26 日

在抗議總統尼古拉斯·馬杜羅(NicolásMaduro)抗議活動時,士兵保護自己免受汽油彈的毆打。

Meridith Kohut/紐約時代周刊

摩爾人,伊拉克,7 月 12 日

伊拉克士兵替一個遭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帶走的男孩清洗身體。

Ivor Prickett/紐約時報

7 月 20 日,伊拉克,SHARIYA CAMP

Yazidi 教派的一名少女遭伊斯蘭國家武裝分子綁架和強姦。當她的綁架者在摩蘇爾的空襲中喪生時,她趁機逃走。(推薦閱讀:為什麼性侵受害者無法反抗?這個世界正在告訴女人:你被性侵,你活該

亞歷克斯波特/紐約時報

二〇一七年,八月

8 月 12 日,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

在一次白人民族主義集會上,一名司機將汽車撞向一批反人員,造成至少十九人喪生。 

瑞安 M.凱利/美聯社

SAN CASIMIRO,委內瑞拉,8 月 21 日

在棺材裡的孩子,是他們 17 個月大的表弟 Kenoffber AquinoMerchán,因營養不良而死亡。

Meridith Kohut/紐約時代周刊

喀布爾,阿富汗,8 月 25 日

警察試圖救出一個在什葉派清真寺裡星期五祈禱時被炸的孩子。襲擊造成至少 40 人死亡。 

奧馬爾 Sobhani /路透社

二〇一七年,九月

休斯敦,9 月 1 日

因哈維颶風而成的受災戶,正打撈自己的照片。

Ilana Panich-Linsman/紐約時報

DAKHINPARA,BANGLADESH,9 月 14 日

抵達孟加拉國後,難民紛紛下船抵達。他們逃離了對緬甸羅興亞少數民族的迫害。

亞當·迪恩/紐約時報

印第安納波利斯 9 月 24 日

印第安納波利斯小馬球員在與克利夫蘭布朗隊比賽前,在國歌期間下跪,其下跪舉動為了讓世人正視種族歧視之問題。(推薦閱讀:「抱歉,我只跟白人交往」澳洲種族歧視嚴重嗎? 

Darron Cummings / Associated Pres

二〇一七年,十月

底特律 10 月 27 日電

女演員 Rose McGowan 在婦女大會上談到了反對性騷擾和毆打的 #MeToo 運動。(推薦閱讀:#itmatters:性別是一群人的事,沒有人是旁觀者

艾琳·柯克蘭(Erin Kirkland)/紐約時報

10 月 5 日,COX'S BAZAR,BANGLADESH 附近

在一個難民營,一名羅興亞男孩舉起了他逃離緬甸種族清洗的畫面。

謝爾蓋波諾馬廖夫/紐約時報

巴塞羅那,西班牙,10 月 1 日

一名戴著加泰羅尼亞旗的女子走在散佈著傳單的街道上。衝突和混亂標誌著該地區從西班牙獨立。

Emilio Morenatti / Associated Press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COX'S BAZAR,BANGLADESH,11 月 3 日 

今年有超過 640,000 名難民在孟加拉尋求庇護。

托馬斯 Munita /紐約時報

華盛頓 11 月 14 日

在眾議院司法委員會聽證會上,得克薩斯州民主黨人希拉傑克遜·李(Sheila Jackson Lee)展示了一名婦女的照片,指控參議院候選人羅伊·摩爾(Roy Moore)性侵犯。

Al Drago/紐約時報

11 月 11 日,緬甸與孟加拉國之間的 NAF 河流

難民們使用了他們建造的臨時筏子,以逃避緬甸對羅辛亞少數民族的殘酷鎮壓。 

托馬斯 Munita/紐約時報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文圖拉,加利福尼亞州,12 月 7 日

消防隊員監視洛杉磯西北部 101 號高速公路上的 Thomas Fire。火災是加州歷史上最大的火災之一。

馬里奧多摩/蓋蒂圖片社

曼哈頓 12 月 11 日

在一個自殺式襲擊者在連接時代廣場和港務局地鐵站的通道內引爆管道炸彈後,警員沿著第四十二街走去。(推薦閱讀:【世界日誌】為世界做出改變!穆斯林街頭送愛、年輕世代的政治地震、齊柏林導演揭台灣傷痕

Jeenah Moon/紐約時報

BIRMINGHAM,ALA。,12月11日

參議院候選人道格·瓊斯(Doug Jones)的一次集會,這是他贏得特朗普總統認可的醜聞軼事的候選人羅伊·摩爾(Roy Moore)的前一天。

鮑勃米勒/紐約時報

2017 世界攝影集,讓我們在消縱即逝的世代裡,記住改變,記住問題,記住黑暗時刻裡,我們始終堅持的愛。

參考資料、圖片|來源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CjPWuz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0 歲,媽媽把我的乳房燙平:「否則男人會想和妳做愛」

在英國,有多起女孩「燙乳」事件。她 10 歲時,媽媽拿著高溫器具,燙平她的乳房。當時,母親對她說:「如果我不燙你的胸部,就會有男人來找你做愛。」她甚至不能哭,如果哭了,就是讓家庭蒙羞,因為她不是堅強的女孩。 或許,你聽過非洲傳統部落盛行的「割禮」——割除女孩的陰蒂,甚至是大小陰唇。那麼,你聽過「燙乳」嗎? 燙乳( Breast Ironing ),是用灼熱的器具,將女孩的乳房燙平,藉以延緩乳房發育,減少性吸引力。通常,由母親來替女兒操作「燙乳」過程:將器具放在火上加熱,再用這些高溫器具,直接擠壓、熨燙乳房。只進行一次,可能效果不彰,所以往往需要持續好幾個月。 聯合國統計,全世界多達 380 萬女孩,受其影響。再根據婦女與女孩發展組織( CAWOGIDO ) 估計,在英國,目前約有 1000 名女性被強迫「燙乳」,造成身體傷害與心理陰影。《 BBC 》報導了一些女孩被「燙乳」的經驗。 圖片| 來源 Kinaya (化名)住在英國, 原生家庭來自西非。在她 10 歲時,她也經歷了「燙乳」。當時, Kinaya 母親對她說:「如果我不燙你的胸部,就會有男人來找你做愛。」 Kinaya 說,她甚至不能哭:「這種疼痛,不會隨時間減輕。」 "You're not even allowed to cry out. If you do, you [are said to] have brought shame to your family, you are not a 'strong girl'." 「他們不讓妳哭。如果妳哭,你就是帶給家庭恥辱,因為妳不是『堅強的女孩』。」 現今, Kinaya 已經成年,且有了自己的女兒。在她的女兒 10 歲左右時, Kinaya 的母親提議,也讓她「燙乳」。 "I said, 'No, no, no, none of my children are going to go through what I went through, as I still live with the trauma." 「我說:『不不不,我的孩子不該經歷我經歷過的事。直到現在,我都有陰影。』」 Kinaya 擔心,即使她強烈反對,家人還是固執地想做這件事,於是她不再

基督城槍擊案,紐西蘭總理:我絕不會提到嫌犯的名字

近年來恐怖攻擊的陰影環繞不散。上週在紐西蘭基督城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紐西蘭總理 Ardern 從慰問、修法到抑制對嫌犯的討論,妥善的緊急因應處理贏得國際認同,更深獲受害家屬及紐西蘭人民的信賴。 上週在紐西蘭 Christchurch 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這場恐怖攻擊事件源自於白人優越主義的支持者,在他持著多個武器掃射清真寺的同時,他在 Facebook 上直播整個過程。現今 Facebook 已經移除了相關的影片,紐西蘭政府也就這次恐怖攻擊事件做出因應措施,包含 Ardern 親自會見受害者家屬,並穿戴上穆斯林女性的頭巾以示尊重,以及修改槍枝管制法與相關法案,去全力避免未來的悲劇發生。 紐西蘭首相 Jacinda Ardern 戴上穆斯林頭巾慰問受難家屬以示尊重。| 來源 根據卡達獨立新聞 Aljazeera,這起恐怖衝擊事件只是一連串白人優越主義猖獗所引發的悲劇之一。 從 2011 年在挪威發生的 77 人屠殺事件,2015 年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當地教堂的 9 人非裔基督徒謀殺,2017 年加拿大魁北克地區清真寺的 6 人屠殺,到 2018 年美國匹茲堡猶太教堂的 12 名猶太信眾的槍枝掃射。當白人優越主義嚴重滲透歐美的政治體制時,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並沒有認真對待這樣的風潮,比如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一則新聞表示數十年來美國已經嚴重忽視白人優越主義與 3K 黨的橫行,這樣的情況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後更趨嚴重。 Aljazeera 報的 Mohamad Elmasry 提出,白人優越主義漸趨之所以猖獗的最大原因,是主流媒體對於穆斯林以及其他種族的報導都是具有偏頗性的。 一起由穆斯林發起的恐怖主義會被大肆地渲染在各大主流媒體上,但一起針對穆斯林的恐怖主義卻會被忽視掩蓋。(看看更多: #PrayForParis 巴黎恐怖攻擊150人罹難!總統歐朗德:「面對恐懼,法國必須堅強起來」 ) 受難者家屬於這星期開始置辦受難者的後事。 這週首相 Jacinda Ardern 於星期二在紐西蘭國會上發表了演說,除了慰問受害者家屬以外,她也用堅定的口吻向全國人民保證,她不會給予嫌犯他想要的事:仇恨和惡名。 「你永遠不會聽到我提到他的名字,」Ardern 說。「他奉行恐怖主義,他是個罪犯,他是個極端主義者。而在我說的每一句話裡,他

D&I 了沒|讓員工有歸屬感,企業高速成長的 D&I 你聽過嗎?

國外已有不少企業在執行 D&I,而台灣這部分的討論仍屬稀少。未來每週,女人迷將會和各位談談,這個在職場上新興的文化。 想像一下,早上十點的會議,在會議桌旁,坐著的不只是台灣人,而是來自美國、馬來西亞、中國、日本等地的同事。台灣人裡,有客家人,還有來自各族的原住民。休息時間,你們聊著與各自伴侶的生活,有些是同志,有些是跨性別者,彼此分享感情觀、工作價值觀,一起思考該如何讓專案做得更好⋯⋯ 圖片 | 來源 D&I 是什麼?什麼才叫有 D&I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多元共融),是近幾年國外企業及研究上,一直在提倡的新職場文化,也就是強調在職場上,尊重且保有每個人的差異性,同時在保有多元性的基底上,提升個人獨特性所能帶來的價值,最終達到職場平權。(推薦閱讀: Lean in X 麥肯錫:職場平權不只是男女比例一比一 ) 尊重個人差異性,除了性別、種族、宗教、年齡,也包含身體構造(disability)、性別取向、教育程度、國籍、性格(內向外向)等等。 圖片 | 來源 在我們開始談「為什麼企業該採用 D&I」 前,《 Forbes 》這段專訪簡單地定義了何謂 D&I: Diversity is the who and the what: who's sitting around that table, who's being recruited, who's being promoted, who we're track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ties of gender and ethnic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and disability—inherent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that we're born with. 多元化,即所謂的「誰」與「做了什麼」:誰坐在會議桌旁?誰被雇用?誰被升官?我們關注的,是種族、性別、性取向等與生俱來的多樣化特質。 Inclusion,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how. Inclusion is the behaviors that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