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佛洛伊德談焦慮:焦慮使我們刺痛,也讓我們行動

直視你的焦慮,焦慮使我們刺痛,但也讓我們行動,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與焦慮共存的心靈革命。

文|周泓儒

最近攤開手帳本,定睛一看,什麼?這週是 2017 的最後一週了?而這週竟也已過去大半!就這樣,又迫近一個年終,迎接而來的將是嶄新的 2018。一月,January,其英文字根來自羅馬神話中的雙面神 Janus,祂一面看著過去,一面望著未來,想到這,便回望起了過去的這一年,感覺上,在發生大大小小的事件裡,同樣也是充盈著滿滿的焦慮。

一路細數自己這一年來每個艱難的時刻,直想先跟自己說聲辛苦了,可想到在這世上,每個人生活中困頓的經驗繁如天星,便也覺得自己的那些困難似乎也不值一提了。很可能我們這在一年中感情受挫、工作不順、經濟上有所交迫、家人健康不再,又或者時而處於迷惘之中,軟而無力的撐完東奔西走的這一年,但無論如何,在種種困頓之中,有一種情緒是舉世共享的,那就是「焦慮」。(推薦閱讀:現代人的焦慮症候群:學著,讓自己安靜下來

焦慮使我們夜不能眠、日不能行,焦慮也使我們在精神上不斷自殘,折磨著自己,甚至更糟的是,我們可能也因此傷害了別人。然而,在焦慮的狀態下,我們充滿無力,彷彿一顆心比宇宙還大,要找到焦慮的源頭像是大海撈針,漫無目的的承受著焦慮的酷刑,啃食著我們的靈魂。誠實如此,焦慮者實則是滿腹辛酸。

新的一年,該如何面對焦慮?又或者,該如何重新思量焦慮?我想就在 Janus 檢視過往,迎向未來之際,我們可以從佛洛伊德的理論出發,重新認識焦慮,或許,焦慮並非站在生活的對立面,直面焦慮,並尋找排解之道,將會是在新的一年到來之前,為自己做的最好的準備。


圖片|來源

佛洛伊德與焦慮

佛洛伊德作為將「焦慮」引入心理學的第一人,最一開始他便指出,焦慮是人與生俱來的情緒經驗,源自於與母體分離的那一刻。脫離母親,獨自的呼吸,獨自的生長成人,每一步實際上都在試探著這個世界的沙地,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流沙,捲進危險的漩渦。

面對危險,佛洛伊德認為,人與動物無異,本能地逃跑與躲避,是可預期之事,而觸發這一連串行動的訊號,即是危險所帶來的焦慮。由此來看,焦慮非但不是壞事,在某些時刻,焦慮反而是保護個體的必要機制。(推薦閱讀:反芻負面情緒、籃板球式戀愛、需要長時間療傷:焦慮依附者的自白

然而,除了面對已知的危險外,更多時候,使人真正痛苦的,是面對「未知」的焦慮。在與母親脫離之後,個體便永遠無法逃脫焦慮情感[1],對照護者的失望與渴望轉變成焦慮的情緒,一再的發出「不滿足」的訊號,且這樣的焦慮,毫無方向性,也不指向任何對象,深深扎根在我們精神的廣袤原野上,使得個體只能無助地深陷痛苦的囹圄。

換句話說,佛洛伊德在此處,將焦慮理解成因個人內在慾力的不滿足所引發的逃避,失去可依附的對象,同時,焦慮的概念也因而與「慾力」(libido)產生連結[2],因無法回應其慾望之要求,因而只能壓抑其慾望,取而代之的是焦慮的情緒。

社會文化中的失去與焦慮

直至 20 世紀中,心理學家 Rollo May 便指出[3],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佛洛伊德的理論囿於時代限制,對於焦慮的理解,已不能單以「性慾」、「慾望」之無法滿足來詮釋,更進一步來看,當代人所面臨的焦慮,更像是對「失去」、「死亡」等等「未知」所做出的內在衝突,並在生活中以各種不同面貌出現,好比與失戀、失敗或是努力的成果不如預期有關。

Rollo May 將佛洛伊德的理論,放上對大眾而言更務實的層次,以「失去」(loss)取代慾望的匱乏(lack),並更進一步將社會文化納進理論之中,探析我們對「失去」所產生的焦慮,實際上指向著我們個人的內在價值的塑造過程。

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中,過往單一的價值已經失落,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得靠自己形塑自身的內在價值,這份價值,正是我們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規準;然而,即便單一價值的時代已成過眼雲煙,個人的內在價值實則也是社會文化下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所汲汲營營追求的成功,是我們取得安全感的方式,藉以說服自己,在別人眼中自己是成功的。無法跳脫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失敗對我們來說變得何其巨大,這種害怕失敗所帶來的後果,在社會上他者的鄙視之前,更讓我們無法逃脫的是時時刻刻對自己的貶低,以及價值感的喪失,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若各種變數的發生威脅著我們成功的價值,焦慮感便油然而生,後續隨之而來的無助感甚至一發不可收拾。

理想與現實的龐大落差:精神性焦慮

從 Rollo May 的理論重新出發,我們不難理解,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加上畏懼失敗,便是焦慮的來源,最糟的情況是,當理想與現實差距過大,便有可能產生「精神性焦慮」(neurotic anxiety),這樣一來,除了對事情於事無補,更可能會折磨著身邊的人。

雖說焦慮讓我們避免危險,但精神性焦慮使人開始避免一切的潛在的危險,造成自身與他人的極大痛楚。舉例來說,若一對戀侶中的其中一方,對另一方投射著過大的理想,則那份害怕失去對方的焦慮便會使人失去理智,以一切極端的手段來避免失去對方,如我們時有所聞:禁止另一半社交,或是三不五時查驗對方的私人訊息等等,這些淹沒於過度焦慮所產生的極端行為。(推薦閱讀:焦慮、競爭、壓力:台灣當代的集體憂鬱

又比如,一個人因為過度害怕焦慮的情緒,因此將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縮得太小,就像是輕而易舉的一步跨越目的地,安全且平穩,那麼可以想見這樣的生活將會及其乏味,缺乏生命的活力,最終將導致更多生活中的悔恨與嫉俗。

回過頭來說,若我們可以在現實與理想間拿捏適當的距離,並避免過度放大社會文化所預設的成功,這麼一來,焦慮實際上是一種健康的訊號,代表我們在乎自身的內在價值,並願意為之與焦慮凝神一搏,這場戰鬥刺激著我們保持生命的活力。甚至,這份焦慮可以是創造力的來源,就如許多傑出的藝術作品都能彰顯出藝術家在與焦慮搏鬥中所打磨出來價值與意念。

「我焦慮,故我在」

的確,我們是多麼渴望著成功,而這過程中的焦慮,便是我們對自身價值的在乎,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我焦慮,故我在」[4],此處焦慮代表的是,我們明白此生尚有值得追求的價值與意義。

或許在許下新年新希望的同時,當然也可想見未來的各種未知與不安,假若能認知到焦慮的不可避免性,更坦然的面對焦慮,視焦慮為創造的動力,而非一昧地閃躲,那麼隨著焦慮的流湧所指向的,是更多的可能,更大的自由。

面對未來如猛獸般的暴逆狂亂,我想試著回到佛洛伊德,如他在《原慾理論與自戀》中再次談及焦慮時[5],他說,當一個人面對未知的危險時,並非逃跑,反而是:「一點也不感到恐懼,而只是行動—比如說,舉槍瞄準野獸—這無疑是最明智的做法。」扣下板機的那一瞬間,焦慮成為面對未知野獸的力量來源,它使我們刺痛,也讓我們行動,就在精神的搏鬥裡拼命騰出一個理想的未來。

[1][2][5]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引論》,彭舜譯,左岸文化,2010。

[3] May, Rollo. The Meaning of Anxiety.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1950. Print.

[4] 關於焦慮與個人存在之關聯,請見Sigmund Freud.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Norton, 1917, pp 393.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the problem of anxiety is a nodal point at which the most various and important questions converge, a riddle whose solution would be bound to throw a flood of light on our whole mental existence."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lzz8rt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俗女養成記》:39 歲不結婚,我沒孩子沒老公又得罪誰?

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心聲。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39 歲沒房沒車沒子沒老公,在眾人眼中看起來有點可悲。然而如同陳嘉玲,我們憑著一點任性和勇氣,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不覺得這樣的自己,其實超級可愛嗎? 女人到了 39 歲,在世界看來,一點都不可愛了,對不對?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的故事——辛苦工作 20 多年,沒房沒車又沒老公,才發現自己成了別人口中可笑的「俗女」。 謝盈萱飾演的女主角陳嘉玲,年近 40 歲,擔任董事長特助,頭銜看似風光,卻都專門替董事長打理私家事;有個交往四年的男朋友江顯榮,但兩人之間的關係早已逐漸轉變為室友。 陳嘉玲在前男友的婚禮上喝掛,醜態盡現,朋友急忙把她拖進計程車,罵聲:「二十歲喝醉酒是可愛,四十歲是可憐。」 《俗女養成記》用搞笑逗趣的台詞,寫出六年級女孩的真實心聲:覺得自己懂得各種人情世故,其實根本不喜歡也不習慣,別人都假設你應該要過得很好,你也就假裝一切都很好——譬如包給討人厭的前男友一萬二的結婚紅包。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39 歲的女人,彷彿得罪了社會,看起來不可愛,還有點可悲。你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可悲,只得學會接受婚姻,接受現在的工作——儘管知道自己不那麼想要,卻覺得自己已失去勇氣、時間,無法像七、八年級的女孩一樣放棄一切,去追逐自由。 然後呢?六年級的女孩就只能羨慕看著他們嗎? 39 歲的陳嘉玲,述寫了六年級女孩的另一種樣貌:房子車子孩子老公,有了其中一樣,是不是就能承諾我一輩子幸福,甚至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又或者我其實永遠有選擇,去做想做的事? 圖片|《俗女養成記》預告截圖 女人的年齡,從來就不是投資 陳嘉玲有個二姑姑,在三十歲論及婚嫁之時,決定與男友取消婚約,家中吵得雞飛狗跳,年幼時的陳嘉玲在一旁看著,像是看一齣鬧劇,好笑的是,二姑姑沒鬧,鬧騰的是家人,他們大聲嘮叨著越老女人越掉價,看誰還要娶你。(推薦閱讀: 《WWW:請輸入檢索詞》:30 歲以後不結婚的女人,能怎麼活? ) 女人要不要結婚,身旁的人總是比當事人還要著急。陳嘉玲一家的反應,反映出整體社會對女人的設限,三十歲是個門檻,三十歲以前的女人有資格可愛,有任性的資本,大可以談一場轟轟烈烈、不求回報的戀愛。飯桌上家人問什麼時候要結婚,你還可以拿年齡當藉口,笑說「我還年輕」。 然而三十歲以後,遑論來到四十歲的女人,任...

基督城槍擊案,紐西蘭總理:我絕不會提到嫌犯的名字

近年來恐怖攻擊的陰影環繞不散。上週在紐西蘭基督城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紐西蘭總理 Ardern 從慰問、修法到抑制對嫌犯的討論,妥善的緊急因應處理贏得國際認同,更深獲受害家屬及紐西蘭人民的信賴。 上週在紐西蘭 Christchurch 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這場恐怖攻擊事件源自於白人優越主義的支持者,在他持著多個武器掃射清真寺的同時,他在 Facebook 上直播整個過程。現今 Facebook 已經移除了相關的影片,紐西蘭政府也就這次恐怖攻擊事件做出因應措施,包含 Ardern 親自會見受害者家屬,並穿戴上穆斯林女性的頭巾以示尊重,以及修改槍枝管制法與相關法案,去全力避免未來的悲劇發生。 紐西蘭首相 Jacinda Ardern 戴上穆斯林頭巾慰問受難家屬以示尊重。| 來源 根據卡達獨立新聞 Aljazeera,這起恐怖衝擊事件只是一連串白人優越主義猖獗所引發的悲劇之一。 從 2011 年在挪威發生的 77 人屠殺事件,2015 年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當地教堂的 9 人非裔基督徒謀殺,2017 年加拿大魁北克地區清真寺的 6 人屠殺,到 2018 年美國匹茲堡猶太教堂的 12 名猶太信眾的槍枝掃射。當白人優越主義嚴重滲透歐美的政治體制時,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並沒有認真對待這樣的風潮,比如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一則新聞表示數十年來美國已經嚴重忽視白人優越主義與 3K 黨的橫行,這樣的情況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後更趨嚴重。 Aljazeera 報的 Mohamad Elmasry 提出,白人優越主義漸趨之所以猖獗的最大原因,是主流媒體對於穆斯林以及其他種族的報導都是具有偏頗性的。 一起由穆斯林發起的恐怖主義會被大肆地渲染在各大主流媒體上,但一起針對穆斯林的恐怖主義卻會被忽視掩蓋。(看看更多: #PrayForParis 巴黎恐怖攻擊150人罹難!總統歐朗德:「面對恐懼,法國必須堅強起來」 ) 受難者家屬於這星期開始置辦受難者的後事。 這週首相 Jacinda Ardern 於星期二在紐西蘭國會上發表了演說,除了慰問受害者家屬以外,她也用堅定的口吻向全國人民保證,她不會給予嫌犯他想要的事:仇恨和惡名。 「你永遠不會聽到我提到他的名字,」Ardern 說。「他奉行恐怖主義,他是個罪犯,他是個極端主義者。而在我說的每一句話裡,他...

和家人談政治不翻桌�!心理學教授:提問比直說有效

「難的不是談政治,是和立場不同的人相處。」寫給也同樣煩惱的你,只要掌握三件事,即使立場不同,也可以理性地好好講話。 自從懶人包「 如何和孩子開口談政治 」發表之後,我們收到許多朋友們的支持回饋,其中有不少把拔馬麻們無奈表示:其實教導孩子談政治不是最難的,最困難的是跟政治立場不同的家中長輩相處,一談政治就吵架,吵到要斷絕家人關係,這情況通常愈到選舉前愈嚴重⋯⋯政治似乎成為家人茶餘飯後「翻桌指數最高」的禁忌話題。 這次我們想好好談談,如何跟政治立場不同的家中長輩相處甚至開啟理性的對話? 圖片| 來源 首先你得先問問自己:「是否一談到政治就激動不已、口不擇言?」、「聽到長輩與你意見不同,甚至不問政績政見,就盲目成為某政治人物鐵粉時,總讓你理智斷線,想罵醒他們?」與家人和平相處的首要條件是,從自己開始改變,談論政治前,試著先理解以下三件事: 1. 世代價值觀差異 政治立場的差異,源自於兩個世代身處的時代境遇與社會文化氛圍的迥異,而這種根植於價值觀的意識形態是很難輕易被動搖的。 曾經有個長輩與我分享,他年輕時積極參加工會,為勞工權益、為人權發聲,結果因此得罪資方被炒魷魚,更成為同行間永不錄用的黑名單。長達兩年的期間,找不到工作,還揹負著一家老小的生計⋯⋯見到他神情略帶痛苦的回憶這段往事,我終於知道為何「乖巧順從、別搞事」從此成為他的處事哲學。 也因為明白他曾經歷遭遇的事,聽到他批評年輕人上街遊行是「短視近利、不會思考」時,我雖不認同,卻能夠理解他的視角。(延伸閱讀: 「管自己就好,管政治幹嘛!」為什麼跟孩子談政治很重要? ) 2. 接收資訊不對等 從近幾年的公民運動中,不難發現,兩個世代獲取信息的渠道天差地遠,除了有線無線的媒體外,我們更能輕易從網路、自媒體、非官方各種管道獲取相關資訊;但對於部分長輩來說,長年固定收看的單一媒體或報紙,就是僅有的訊息來源,而這也大大影響他們對世界、對政治的視野。 年輕世代受教育的過程中,或許多少都培養了「獨立思考、思辨」的能力(當然,我還是認為填鴨教育佔了我學生生涯很大的比重⋯⋯),當接受到太多真偽混雜的訊息時、當媒體漸漸沾染上各種政黨色彩時,也許我們會試著質疑、分析、查證、過濾訊息來源,但這種公民素養卻未必存在於部分長輩的思維與成長環境,他們所受的教育,多數時候被教導的是服從威權,而非批判性思考。 理解世代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