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佛洛伊德談焦慮:焦慮使我們刺痛,也讓我們行動

直視你的焦慮,焦慮使我們刺痛,但也讓我們行動,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與焦慮共存的心靈革命。

文|周泓儒

最近攤開手帳本,定睛一看,什麼?這週是 2017 的最後一週了?而這週竟也已過去大半!就這樣,又迫近一個年終,迎接而來的將是嶄新的 2018。一月,January,其英文字根來自羅馬神話中的雙面神 Janus,祂一面看著過去,一面望著未來,想到這,便回望起了過去的這一年,感覺上,在發生大大小小的事件裡,同樣也是充盈著滿滿的焦慮。

一路細數自己這一年來每個艱難的時刻,直想先跟自己說聲辛苦了,可想到在這世上,每個人生活中困頓的經驗繁如天星,便也覺得自己的那些困難似乎也不值一提了。很可能我們這在一年中感情受挫、工作不順、經濟上有所交迫、家人健康不再,又或者時而處於迷惘之中,軟而無力的撐完東奔西走的這一年,但無論如何,在種種困頓之中,有一種情緒是舉世共享的,那就是「焦慮」。(推薦閱讀:現代人的焦慮症候群:學著,讓自己安靜下來

焦慮使我們夜不能眠、日不能行,焦慮也使我們在精神上不斷自殘,折磨著自己,甚至更糟的是,我們可能也因此傷害了別人。然而,在焦慮的狀態下,我們充滿無力,彷彿一顆心比宇宙還大,要找到焦慮的源頭像是大海撈針,漫無目的的承受著焦慮的酷刑,啃食著我們的靈魂。誠實如此,焦慮者實則是滿腹辛酸。

新的一年,該如何面對焦慮?又或者,該如何重新思量焦慮?我想就在 Janus 檢視過往,迎向未來之際,我們可以從佛洛伊德的理論出發,重新認識焦慮,或許,焦慮並非站在生活的對立面,直面焦慮,並尋找排解之道,將會是在新的一年到來之前,為自己做的最好的準備。


圖片|來源

佛洛伊德與焦慮

佛洛伊德作為將「焦慮」引入心理學的第一人,最一開始他便指出,焦慮是人與生俱來的情緒經驗,源自於與母體分離的那一刻。脫離母親,獨自的呼吸,獨自的生長成人,每一步實際上都在試探著這個世界的沙地,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流沙,捲進危險的漩渦。

面對危險,佛洛伊德認為,人與動物無異,本能地逃跑與躲避,是可預期之事,而觸發這一連串行動的訊號,即是危險所帶來的焦慮。由此來看,焦慮非但不是壞事,在某些時刻,焦慮反而是保護個體的必要機制。(推薦閱讀:反芻負面情緒、籃板球式戀愛、需要長時間療傷:焦慮依附者的自白

然而,除了面對已知的危險外,更多時候,使人真正痛苦的,是面對「未知」的焦慮。在與母親脫離之後,個體便永遠無法逃脫焦慮情感[1],對照護者的失望與渴望轉變成焦慮的情緒,一再的發出「不滿足」的訊號,且這樣的焦慮,毫無方向性,也不指向任何對象,深深扎根在我們精神的廣袤原野上,使得個體只能無助地深陷痛苦的囹圄。

換句話說,佛洛伊德在此處,將焦慮理解成因個人內在慾力的不滿足所引發的逃避,失去可依附的對象,同時,焦慮的概念也因而與「慾力」(libido)產生連結[2],因無法回應其慾望之要求,因而只能壓抑其慾望,取而代之的是焦慮的情緒。

社會文化中的失去與焦慮

直至 20 世紀中,心理學家 Rollo May 便指出[3],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佛洛伊德的理論囿於時代限制,對於焦慮的理解,已不能單以「性慾」、「慾望」之無法滿足來詮釋,更進一步來看,當代人所面臨的焦慮,更像是對「失去」、「死亡」等等「未知」所做出的內在衝突,並在生活中以各種不同面貌出現,好比與失戀、失敗或是努力的成果不如預期有關。

Rollo May 將佛洛伊德的理論,放上對大眾而言更務實的層次,以「失去」(loss)取代慾望的匱乏(lack),並更進一步將社會文化納進理論之中,探析我們對「失去」所產生的焦慮,實際上指向著我們個人的內在價值的塑造過程。

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中,過往單一的價值已經失落,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得靠自己形塑自身的內在價值,這份價值,正是我們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規準;然而,即便單一價值的時代已成過眼雲煙,個人的內在價值實則也是社會文化下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所汲汲營營追求的成功,是我們取得安全感的方式,藉以說服自己,在別人眼中自己是成功的。無法跳脫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失敗對我們來說變得何其巨大,這種害怕失敗所帶來的後果,在社會上他者的鄙視之前,更讓我們無法逃脫的是時時刻刻對自己的貶低,以及價值感的喪失,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若各種變數的發生威脅著我們成功的價值,焦慮感便油然而生,後續隨之而來的無助感甚至一發不可收拾。

理想與現實的龐大落差:精神性焦慮

從 Rollo May 的理論重新出發,我們不難理解,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加上畏懼失敗,便是焦慮的來源,最糟的情況是,當理想與現實差距過大,便有可能產生「精神性焦慮」(neurotic anxiety),這樣一來,除了對事情於事無補,更可能會折磨著身邊的人。

雖說焦慮讓我們避免危險,但精神性焦慮使人開始避免一切的潛在的危險,造成自身與他人的極大痛楚。舉例來說,若一對戀侶中的其中一方,對另一方投射著過大的理想,則那份害怕失去對方的焦慮便會使人失去理智,以一切極端的手段來避免失去對方,如我們時有所聞:禁止另一半社交,或是三不五時查驗對方的私人訊息等等,這些淹沒於過度焦慮所產生的極端行為。(推薦閱讀:焦慮、競爭、壓力:台灣當代的集體憂鬱

又比如,一個人因為過度害怕焦慮的情緒,因此將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縮得太小,就像是輕而易舉的一步跨越目的地,安全且平穩,那麼可以想見這樣的生活將會及其乏味,缺乏生命的活力,最終將導致更多生活中的悔恨與嫉俗。

回過頭來說,若我們可以在現實與理想間拿捏適當的距離,並避免過度放大社會文化所預設的成功,這麼一來,焦慮實際上是一種健康的訊號,代表我們在乎自身的內在價值,並願意為之與焦慮凝神一搏,這場戰鬥刺激著我們保持生命的活力。甚至,這份焦慮可以是創造力的來源,就如許多傑出的藝術作品都能彰顯出藝術家在與焦慮搏鬥中所打磨出來價值與意念。

「我焦慮,故我在」

的確,我們是多麼渴望著成功,而這過程中的焦慮,便是我們對自身價值的在乎,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我焦慮,故我在」[4],此處焦慮代表的是,我們明白此生尚有值得追求的價值與意義。

或許在許下新年新希望的同時,當然也可想見未來的各種未知與不安,假若能認知到焦慮的不可避免性,更坦然的面對焦慮,視焦慮為創造的動力,而非一昧地閃躲,那麼隨著焦慮的流湧所指向的,是更多的可能,更大的自由。

面對未來如猛獸般的暴逆狂亂,我想試著回到佛洛伊德,如他在《原慾理論與自戀》中再次談及焦慮時[5],他說,當一個人面對未知的危險時,並非逃跑,反而是:「一點也不感到恐懼,而只是行動—比如說,舉槍瞄準野獸—這無疑是最明智的做法。」扣下板機的那一瞬間,焦慮成為面對未知野獸的力量來源,它使我們刺痛,也讓我們行動,就在精神的搏鬥裡拼命騰出一個理想的未來。

[1][2][5]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引論》,彭舜譯,左岸文化,2010。

[3] May, Rollo. The Meaning of Anxiety.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1950. Print.

[4] 關於焦慮與個人存在之關聯,請見Sigmund Freud.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Norton, 1917, pp 393.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the problem of anxiety is a nodal point at which the most various and important questions converge, a riddle whose solution would be bound to throw a flood of light on our whole mental existence."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lzz8rt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粵劇女生】20 +歲月入十幾萬、30 破產、40+ 重拾夢想:我有傲骨

專訪粵劇演員 Man,她在最輝煌的演藝時光退下來,驀然回首,她感恩人生 30 的低谷,造就了她更豐盛的人生下半場。 攝影/陳嘉元、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工作室內,造型及化妝師 Man 由一群學生幫忙穿上粵劇戲服。「拉上一點點。」、「前後調轉了﹗」、「不行,再來過。」聲線沉穩,說話乾脆有力。再看照片上帶着文武生妝容的她,輪廓分明,氣宇軒昂,如未見真人,說她是個男兒身,沒半點疑惑。 「我從沒當自己是女人。」 舞台上她是個演活男角的瀟郎(藝名),從不服粵劇界的生存潛規則;現實中是個會為小女生出頭的大家姐,年少得志,風光近十年卻在 30 大關一鋪清袋,人在低谷仍咬緊內心的傲骨。做人有骨氣自然要犧牲,不怕路難行?她拋下一句:「我的人生本來就崎嶇,又何妨?」 身形高挑,輪廓分明,氣宇軒昂,Man 很快便被看中當上文武生。 有關注婚嫁造型或留意靈數占卜的人,也許會認識Man,她是一位婚禮造型及化妝師,同時鑽研生命靈數。擅長將中式美學融入新娘造型;亦敏感生命的覺知,相信人生使命,一切跟她的歷煉有關。她原是學戲出身,自言人生路崎嶇,其實年少時本平步青雲。自 6 歲參與學校表演《紫釵記》後,迷上粵劇,由學生班起步,就被看中當文武生,到不同慈善機構、活動,出演眾多劇目的主角,以為是躍身職業班的優厚條件,然而,初踏門檻,卻因行內的醜陋一面而卻步。 初入職業班,要由低做起,完全不被尊重,像狗一樣被呼喝,大家同是演員,都有阿媽生,為何小角色就要被人「問候」? 感謝當時的囂張:我靠努力上位 「初入職業班,要由低做起,完全不被尊重,像狗一樣被呼喝,大家同是演員,都有阿媽生,為何小角色就要被人『問候』?」最叫人難耐的,是涉及名利關係的潛規則。「10 歲出頭,一位行家說有機會給我出演一角,但前提要買一套戲服,當時母親拒絕,最後角色落入一位願意購買該戲服的太子女身上,我不知角色機會跟買戲服有沒有關係,但令我發現原來選角不只靠能力﹗」也許這不只是粵劇界的文化,而是社會的縮影,在各行各業都有可能遇見不是由能力衡量的工作機會,然而,我們還會執著於自我追求嗎? 帶着文武生妝容及造型的 Man,輪廓分明,氣宇軒昂,活像男兒身 我沒有家底,不想行到某一步為上位而犧牲自己,否則老來會覺得自己骯髒。 從演粵劇就要練好基本功,有實力才對得住藝術,是Man最敬愛的曾玉女老師所教導。所...

專訪基隆市長林右昌與夫人吳秋英:「建造一條青年返鄉的路」

專訪基隆市市長與夫人,當住在基隆的市民一次次對家鄉失望,誰願意承擔改變這座雨都的責任? 在過去老一輩的印象裡,基隆都掛上不快樂的城市第一名,失業率、自殺率、離婚率高居不下,就連住在基隆的市民,外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來自基隆。是什麼樣的人,願意承擔改變這座灰色雨都的責任?又是什麼樣的人,相信只要去做他的家鄉就會改變? 林右昌,基隆子弟,帶著對國土規劃的專長及中央部會的經驗,接任市長後三年內逆轉基隆墊底的命運,各項施政指數一路攀升,被譽為花最少錢做最多事的「城市魔術師」。今天我們訪問到帶領基隆市府團隊,拿下國土建設特別貢獻獎的林右昌市長及他的夫人吳秋英,一起談談孕育他們長大的家鄉——基隆,以及未來的願景。 林右昌市長在基隆獅球嶺長大,我問他兒時是否想過,長大後要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好?他笑著說:我小時候真的沒有那種看著魚逆流而上的神話。圖片|TONY LEE 李安峰攝影於獅球嶺砲台 我不想讓基隆人繼續看衰自己的家鄉 「以前基隆市民對自己來自基隆這件事,是非常沒有光榮感的,所有的建設幾乎都落後,排名都是倒數,那種對家鄉羞於啟齒,自卑、感到害羞或丟臉的情緒,很難談什麼認同。」 他想做的就是終止這樣的負向循環,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黑白變彩色,把痛苦變快樂,把沒有熱情變成有熱情。他從小住在基隆,目睹基隆由盛轉衰的年代,也明白市民期待了太久但總是落空的心情,對很多的允諾已經不敢再期待。於是他花了很多功夫,把規劃執行出來,尤其找那些是覺得最不可能改變的部分下手,一點一滴的去建立市民及市府團隊對執政者的信心,從小的成功經驗,去累積合作的模式,讓住在這裡的市民慢慢敢去相信,改變是有可能的。 基隆在整個台灣城市的發展史上算是非常早開發的地區,以前人家都說「基隆錢淹腳目」,但是它的腹地相對小,背山面海相對封閉,於是他同時兼備城市的規模與鄉村的性格。在當年,基隆不只是一個港,更是一個生活圈的概念,新北市的雙溪、金山、瑞芳、汐止、貢寮、雙溪其實都會把基隆當作一個市中心的概念,來基隆買東西,來基隆看醫生,來基隆過生活。 市長說:「於是在規畫基隆的時候,我就把整個北北基桃 950 萬人的首都生活圈一起想進去,再去想在這樣的大首都圈裡,基隆可以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擅長城市規畫景觀設計的林右昌市長,怕講解得不夠具體,馬上拿出一幅1854年復刻版的基隆地圖|TONY LEE 李安...

《俗女養成記》:39 歲不結婚,我沒孩子沒老公又得罪誰?

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心聲。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39 歲沒房沒車沒子沒老公,在眾人眼中看起來有點可悲。然而如同陳嘉玲,我們憑著一點任性和勇氣,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不覺得這樣的自己,其實超級可愛嗎? 女人到了 39 歲,在世界看來,一點都不可愛了,對不對?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的故事——辛苦工作 20 多年,沒房沒車又沒老公,才發現自己成了別人口中可笑的「俗女」。 謝盈萱飾演的女主角陳嘉玲,年近 40 歲,擔任董事長特助,頭銜看似風光,卻都專門替董事長打理私家事;有個交往四年的男朋友江顯榮,但兩人之間的關係早已逐漸轉變為室友。 陳嘉玲在前男友的婚禮上喝掛,醜態盡現,朋友急忙把她拖進計程車,罵聲:「二十歲喝醉酒是可愛,四十歲是可憐。」 《俗女養成記》用搞笑逗趣的台詞,寫出六年級女孩的真實心聲:覺得自己懂得各種人情世故,其實根本不喜歡也不習慣,別人都假設你應該要過得很好,你也就假裝一切都很好——譬如包給討人厭的前男友一萬二的結婚紅包。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39 歲的女人,彷彿得罪了社會,看起來不可愛,還有點可悲。你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可悲,只得學會接受婚姻,接受現在的工作——儘管知道自己不那麼想要,卻覺得自己已失去勇氣、時間,無法像七、八年級的女孩一樣放棄一切,去追逐自由。 然後呢?六年級的女孩就只能羨慕看著他們嗎? 39 歲的陳嘉玲,述寫了六年級女孩的另一種樣貌:房子車子孩子老公,有了其中一樣,是不是就能承諾我一輩子幸福,甚至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又或者我其實永遠有選擇,去做想做的事? 圖片|《俗女養成記》預告截圖 女人的年齡,從來就不是投資 陳嘉玲有個二姑姑,在三十歲論及婚嫁之時,決定與男友取消婚約,家中吵得雞飛狗跳,年幼時的陳嘉玲在一旁看著,像是看一齣鬧劇,好笑的是,二姑姑沒鬧,鬧騰的是家人,他們大聲嘮叨著越老女人越掉價,看誰還要娶你。(推薦閱讀: 《WWW:請輸入檢索詞》:30 歲以後不結婚的女人,能怎麼活? ) 女人要不要結婚,身旁的人總是比當事人還要著急。陳嘉玲一家的反應,反映出整體社會對女人的設限,三十歲是個門檻,三十歲以前的女人有資格可愛,有任性的資本,大可以談一場轟轟烈烈、不求回報的戀愛。飯桌上家人問什麼時候要結婚,你還可以拿年齡當藉口,笑說「我還年輕」。 然而三十歲以後,遑論來到四十歲的女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