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為你點歌】當愛沒有了,就是分手的理由

【女人迷X海苔熊為你點歌】單元,週三七點,準時為你放歌!你想過嗎?明明是同個對象為什麼交往一段時間後,過往的激情與吸引不再?或許沒有愛了,就是分手的理由。

親愛的海苔熊:

那是我的初戀,也是我期待可以結婚的對象小金!

但在期待已久的日本旅程前,我們吵了很多次的架。在出發前,猶豫要不要提出分手,取消這次的旅程。但時間一點一滴流逝,我還是沒有勇氣說出這樣的提議。

也許是天意吧!在出發前,我從某處意外的拿到了二長金山磺火季明信片。


二長金山磺火季。圖片|來源

最後,時間慢慢推移到出發當天。在機場候機處,那幅金山磺火季圖,正巧也放在機場中展示。小金發現這幅畫的當下,他驕傲的跟我說:「這是家鄉裡很古老的捕魚技法。」我笑著跟小金說:「我會變魔術唷!」接著拿出這兩張明信片說:「你看!一模一樣的~」

我永遠忘不了,小金當下的震驚。沉默不語後他牽起我的手說:「準備走囉!」。他是個傳統的人,很多時候開心不會直接的表現或說出來。但我當下能夠強烈體會到他的開心。

去日本玩的這幾天,每天都走非常多的路,很充實也很好睡。回來台灣後,因為個性和習慣差異很多,我們在機場就分手了。但寄出的明信片,在回台灣後的兩個星期寄到家中,看到明信片的時候,十分的感概⋯⋯

我想跟小金說,謝謝你出現在我的生命裡,如同這首歌寫的:「你離開我,就是旅行的意義。」

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上,會遇到許多人。有些是過客、有些是會駐足停留的人,謝謝你,和你相處的過程讓我更加了解自己,你離開我,就是旅行的意義!

by  五瑄(點播時間:2017 / 10 / 6 上午 11 : 06 : 28 )

親愛的五瑄:

謝謝你跟大家分享你們的故事,一個原先以為可以走入婚姻的人,卻因為個性和習慣的諸多差異,一趟旅行回來之後就分開了。看到那些從前的回憶,雖然有些感慨,但也發現生命的這場旅行,他的離開本身就是一種意義。

「你離開我 就是旅行的意義」

就像你說的,這首歌裡面的旅行不只是代表著那次你們的日本之旅,也隱喻著他在你人生旅程當中的角色。

關於這首歌,我曾經聽過一種分析的方法,就是裡面的每一個「你」指的都不是對方,而是那個從前的自己(來源),透過不斷的自我對話,詰問自己愛不愛自己,然後隨著時間慢慢頓悟,現在的那個自己,和過去的「你」漸漸分離,你也更了解「自己」這個東西。

講起來很文青,這個過程到底怎麼發生的呢?其實分開之後,我們往往會開始去檢視這段關係,經常會問自己的問題是:「如果當初在一起的時候就知道彼此的個性和習慣差這麼多,為什麼還會在一起呢?」(推薦閱讀:【為你點歌】若你不愛了,我給你自由

難不成真的是因為不了解而在一起,了解而分開嗎?


圖片|來源

心理學 OK 繃

我曾經以為,彼此一定是因為受到對方身上的某種特質而吸引,這就是兩人相愛的原因;當對方變了、不再像以前那樣了,在一起的原因也消失了,就成了離開的原因。

不過,上面這個假設仔細一想就覺得哪裡怪怪的——如果對方還是「同一個人」,那是什麼讓對方變了呢?

我們先來看看過去大家提到的「離開的原因」有哪些,最多人掛在嘴上的就是「價值觀與溝通」(52%),當然也可能受到外在因素等一下,或者是感覺沒了[1],其他國內回顧研究得到的「原因」也大同小異[2],大多是兩個人慢慢變遠了,或者是沒有辦法再溝通了。

奇怪的是,是什麼讓原先可以好好講話的兩個人,走向不同的路呢?

「哎呀,你們這些研究愛情的人都嘛是套套邏輯,沒有什麼分手原因這種東西啦,說穿了就是不愛而已,想這麼多!」曾經有一個朋友這樣唱衰我,他總是說我把感情想得太過理性,但愛就是愛,往往是沒辦法再仔細分析的。(推薦閱讀:【為你點歌】分手之後,最重要的其實是原諒犯錯的自己

當年我年輕氣盛,覺得他說的才是套套的邏輯,直到我看到了這篇論[3]。研究者分析了 137 個研究,共計超過 30,000 個受試者,想知道什麼是預測分開的最有利因子,結果發現愛裡面最重要的事:

  • 正向錯覺:當別人都看到他的不好的時候,你還能看到他好的地方,覺得他很特別。

  • 承諾感:想要跟他長期而且持續的在一起,願意為關係付出。

  • 愛:包含對於對方的關愛、呵護、照顧、彼此之間的親密等等。

看起來是有前三名,但其實這三個合在一起也就是愛,當愛沒有了,那麼你們幾乎也很難在一起了。是的,你沒看錯,不愛了,就是分手的原因——至少對於還沒有結婚的伴侶而言,或許家人、朋友、外在的因素有一些影響,但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不愛了,這就是離開的原因。(推薦閱讀:【為你點歌】擊倒悲傷之前,允許自己是個壞掉的人

「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 卻說不出你欣賞我哪一種表情 卻說不出在什麼場合我曾讓你分心 說不出 離開的原因」

或許,就像陳綺貞在歌詞裡面所說的,縱使在分開之後我們經常想要知道原因是什麼,但有些時候我們給的只是一個暫時的原因,我們可能需要靠旅行(不論是身體上的或是心境上的)[2],需要靠某種形式的在記憶裡面流浪,一點一滴的告別,那些美好的特別。

然後在流浪裡面,慢慢看見,「你離開我,就是旅行的意義」。

延伸閱讀

[1]白秀玲與柯淑敏(2006)。分手的哲學。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2]海苔熊(2016)。分手心理學CH5:離開以後,你該何去何從。失戀花園。取自 https://goo.gl/R5t91t (引用日期:2017/01/31)

[2]Le, B., Dove, N. L., Agnew, C. R., Korn, M. S., & Mutso, A. A. (2010). Predicting nonmarital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A meta-analytic synthesi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7(3), 377-390. doi:10.1111/j.1475-6811.2010.01285.x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rV6Fmf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俗女養成記》:39 歲不結婚,我沒孩子沒老公又得罪誰?

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心聲。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39 歲沒房沒車沒子沒老公,在眾人眼中看起來有點可悲。然而如同陳嘉玲,我們憑著一點任性和勇氣,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不覺得這樣的自己,其實超級可愛嗎? 女人到了 39 歲,在世界看來,一點都不可愛了,對不對?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的故事——辛苦工作 20 多年,沒房沒車又沒老公,才發現自己成了別人口中可笑的「俗女」。 謝盈萱飾演的女主角陳嘉玲,年近 40 歲,擔任董事長特助,頭銜看似風光,卻都專門替董事長打理私家事;有個交往四年的男朋友江顯榮,但兩人之間的關係早已逐漸轉變為室友。 陳嘉玲在前男友的婚禮上喝掛,醜態盡現,朋友急忙把她拖進計程車,罵聲:「二十歲喝醉酒是可愛,四十歲是可憐。」 《俗女養成記》用搞笑逗趣的台詞,寫出六年級女孩的真實心聲:覺得自己懂得各種人情世故,其實根本不喜歡也不習慣,別人都假設你應該要過得很好,你也就假裝一切都很好——譬如包給討人厭的前男友一萬二的結婚紅包。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39 歲的女人,彷彿得罪了社會,看起來不可愛,還有點可悲。你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可悲,只得學會接受婚姻,接受現在的工作——儘管知道自己不那麼想要,卻覺得自己已失去勇氣、時間,無法像七、八年級的女孩一樣放棄一切,去追逐自由。 然後呢?六年級的女孩就只能羨慕看著他們嗎? 39 歲的陳嘉玲,述寫了六年級女孩的另一種樣貌:房子車子孩子老公,有了其中一樣,是不是就能承諾我一輩子幸福,甚至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又或者我其實永遠有選擇,去做想做的事? 圖片|《俗女養成記》預告截圖 女人的年齡,從來就不是投資 陳嘉玲有個二姑姑,在三十歲論及婚嫁之時,決定與男友取消婚約,家中吵得雞飛狗跳,年幼時的陳嘉玲在一旁看著,像是看一齣鬧劇,好笑的是,二姑姑沒鬧,鬧騰的是家人,他們大聲嘮叨著越老女人越掉價,看誰還要娶你。(推薦閱讀: 《WWW:請輸入檢索詞》:30 歲以後不結婚的女人,能怎麼活? ) 女人要不要結婚,身旁的人總是比當事人還要著急。陳嘉玲一家的反應,反映出整體社會對女人的設限,三十歲是個門檻,三十歲以前的女人有資格可愛,有任性的資本,大可以談一場轟轟烈烈、不求回報的戀愛。飯桌上家人問什麼時候要結婚,你還可以拿年齡當藉口,笑說「我還年輕」。 然而三十歲以後,遑論來到四十歲的女人,任...

基督城槍擊案,紐西蘭總理:我絕不會提到嫌犯的名字

近年來恐怖攻擊的陰影環繞不散。上週在紐西蘭基督城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紐西蘭總理 Ardern 從慰問、修法到抑制對嫌犯的討論,妥善的緊急因應處理贏得國際認同,更深獲受害家屬及紐西蘭人民的信賴。 上週在紐西蘭 Christchurch 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這場恐怖攻擊事件源自於白人優越主義的支持者,在他持著多個武器掃射清真寺的同時,他在 Facebook 上直播整個過程。現今 Facebook 已經移除了相關的影片,紐西蘭政府也就這次恐怖攻擊事件做出因應措施,包含 Ardern 親自會見受害者家屬,並穿戴上穆斯林女性的頭巾以示尊重,以及修改槍枝管制法與相關法案,去全力避免未來的悲劇發生。 紐西蘭首相 Jacinda Ardern 戴上穆斯林頭巾慰問受難家屬以示尊重。| 來源 根據卡達獨立新聞 Aljazeera,這起恐怖衝擊事件只是一連串白人優越主義猖獗所引發的悲劇之一。 從 2011 年在挪威發生的 77 人屠殺事件,2015 年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當地教堂的 9 人非裔基督徒謀殺,2017 年加拿大魁北克地區清真寺的 6 人屠殺,到 2018 年美國匹茲堡猶太教堂的 12 名猶太信眾的槍枝掃射。當白人優越主義嚴重滲透歐美的政治體制時,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並沒有認真對待這樣的風潮,比如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一則新聞表示數十年來美國已經嚴重忽視白人優越主義與 3K 黨的橫行,這樣的情況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後更趨嚴重。 Aljazeera 報的 Mohamad Elmasry 提出,白人優越主義漸趨之所以猖獗的最大原因,是主流媒體對於穆斯林以及其他種族的報導都是具有偏頗性的。 一起由穆斯林發起的恐怖主義會被大肆地渲染在各大主流媒體上,但一起針對穆斯林的恐怖主義卻會被忽視掩蓋。(看看更多: #PrayForParis 巴黎恐怖攻擊150人罹難!總統歐朗德:「面對恐懼,法國必須堅強起來」 ) 受難者家屬於這星期開始置辦受難者的後事。 這週首相 Jacinda Ardern 於星期二在紐西蘭國會上發表了演說,除了慰問受害者家屬以外,她也用堅定的口吻向全國人民保證,她不會給予嫌犯他想要的事:仇恨和惡名。 「你永遠不會聽到我提到他的名字,」Ardern 說。「他奉行恐怖主義,他是個罪犯,他是個極端主義者。而在我說的每一句話裡,他...

和家人談政治不翻桌�!心理學教授:提問比直說有效

「難的不是談政治,是和立場不同的人相處。」寫給也同樣煩惱的你,只要掌握三件事,即使立場不同,也可以理性地好好講話。 自從懶人包「 如何和孩子開口談政治 」發表之後,我們收到許多朋友們的支持回饋,其中有不少把拔馬麻們無奈表示:其實教導孩子談政治不是最難的,最困難的是跟政治立場不同的家中長輩相處,一談政治就吵架,吵到要斷絕家人關係,這情況通常愈到選舉前愈嚴重⋯⋯政治似乎成為家人茶餘飯後「翻桌指數最高」的禁忌話題。 這次我們想好好談談,如何跟政治立場不同的家中長輩相處甚至開啟理性的對話? 圖片| 來源 首先你得先問問自己:「是否一談到政治就激動不已、口不擇言?」、「聽到長輩與你意見不同,甚至不問政績政見,就盲目成為某政治人物鐵粉時,總讓你理智斷線,想罵醒他們?」與家人和平相處的首要條件是,從自己開始改變,談論政治前,試著先理解以下三件事: 1. 世代價值觀差異 政治立場的差異,源自於兩個世代身處的時代境遇與社會文化氛圍的迥異,而這種根植於價值觀的意識形態是很難輕易被動搖的。 曾經有個長輩與我分享,他年輕時積極參加工會,為勞工權益、為人權發聲,結果因此得罪資方被炒魷魚,更成為同行間永不錄用的黑名單。長達兩年的期間,找不到工作,還揹負著一家老小的生計⋯⋯見到他神情略帶痛苦的回憶這段往事,我終於知道為何「乖巧順從、別搞事」從此成為他的處事哲學。 也因為明白他曾經歷遭遇的事,聽到他批評年輕人上街遊行是「短視近利、不會思考」時,我雖不認同,卻能夠理解他的視角。(延伸閱讀: 「管自己就好,管政治幹嘛!」為什麼跟孩子談政治很重要? ) 2. 接收資訊不對等 從近幾年的公民運動中,不難發現,兩個世代獲取信息的渠道天差地遠,除了有線無線的媒體外,我們更能輕易從網路、自媒體、非官方各種管道獲取相關資訊;但對於部分長輩來說,長年固定收看的單一媒體或報紙,就是僅有的訊息來源,而這也大大影響他們對世界、對政治的視野。 年輕世代受教育的過程中,或許多少都培養了「獨立思考、思辨」的能力(當然,我還是認為填鴨教育佔了我學生生涯很大的比重⋯⋯),當接受到太多真偽混雜的訊息時、當媒體漸漸沾染上各種政黨色彩時,也許我們會試著質疑、分析、查證、過濾訊息來源,但這種公民素養卻未必存在於部分長輩的思維與成長環境,他們所受的教育,多數時候被教導的是服從威權,而非批判性思考。 理解世代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