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跨性別、無性別的身份認同,真實的生命經歷與人物訪問讓你明白,性別不必二分,你可以去定義自身的存在。
文|Ellen.C
遇見湯姆
2017 年,同志婚姻得到憲法保障,一片歡欣鼓舞時,臉友貼出一則動態:「硬仗正要開始」。
這則動態,打醒了過去只在網路上寫字、坐等其成的我。抱著想要做更多的心情,我申請了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的實習。
進入熱線第一週,就發現空有知識並不足夠,因為書本知識來自生命的對話,和我們採取的行動。於是,我們開啟了「T 婆小對話」活動。原以為自己會有什麼了不起的成果,但最後發現最珍貴的禮物,是與這些獨一無二的女孩相遇,說出她們的故事,同時體認到生命與生命之間的碰撞,會帶來美麗火花。
圖片|來源
湯姆不男孩
我從大學初期就認識了 C 學妹,一直都認為她是個可愛認真,有些傻氣的小 T,她也一直都是學姊們的貼心小棉襖、暖心小護衛。
C 和我,無論是私生活、社會議題或是理論學問等話題,一向都可以進行很深入的談話,但當我問起她的性別認同,C 卻沉默了很久,才飄忽猶豫地回答:「我不確定耶⋯⋯我覺得,我是無性別。」
無性別(agender),又稱為精神無性別,是一種酷兒/多元性別認同,換言之,無性別又可以稱做性別中立(gender neutral),他們不認為自己屬於某個性別,部分性別中立的人們亦不贊成男女二性對立。(推薦閱讀:為什麼我們愛《丹麥女孩》,卻不愛身邊的跨性別?)
翻開維基百科,類似的資訊非常多,但它們遠不及熟悉的人開口承認,擬好的大綱看來用不到了,我腦袋一片空白。
C 徐徐說出自己的心聲:雖然不認為自己是 T,但她還是喜歡女生、喜歡自己中性的外表,那麼,她怎麼看待大家都理所當然認為她是 T 呢?
「我不會刻意去糾正大家,有個標籤可以躲藏,不需要解釋太多,其實⋯⋯算是蠻好的吧?」C 笑嘻嘻地這樣說。躲藏?是的,躲藏在其他身份底下,看著她笑咪咪的樣子,我靜默良久,品味出一絲酷兒生存於世必須具備的,阿 Q 的味道。
湯姆是男孩
認識 Y 的時間也很長,我們認識的時候,這個帥女孩就已經名聞遐邇,風靡了全校的少女們。
我理所當然認為她是一個帥氣的 T,但她這樣糾正我:「我認為自己是男生。」認為自己是男生?「對,我是跨性別,我想當男生。」Y 的眼神非常肯定,她不是「想當男生」,而是「身為女體中的男生」,從認識以來,我就一直把她當 T,但原來,她從小就認為自己是男生,可是,越長大,她身上的 T 標籤就黏得越牢。
「我覺得自己就是 T 的範本,有人問說 T 是什麼樣子,大家都會說就是 Y 那個樣子,她們會想學習我穿著打扮,可是只有我知道,那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是男生。」她抓了抓頭:「就像我女朋友,她其實也搞不清楚 T 跟跨性別的差異,但⋯⋯她愛我這個人啊,這樣就好了。」
Y 一邊說一邊露出很靦腆的微笑,那個微笑,突然讓我覺得,「躲在標籤下,不為自己解釋」沒有那麼哀傷,因為,有人真真實實地愛著我這個「人」,的確是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湯姆是女孩
A 是新認識的朋友,豪邁爽朗、剃頭的短髮,說話大聲而俐落。
所以,A 應該,是個 T 吧?「我是不分喔!」她理直氣壯地回覆了我的疑問,「大學那年跟 T 在一起過後,我就覺得維持這樣的外表,但是可以愛一個我真正愛上的人,而不是看她的身分,這樣很好。」
認同為不分的女同志,不太在意對方的認同是 T、婆或是其他,當然每個人都有偏好的外表或是類型,但不分在我的眼中,一直都是能屈能伸、充滿彈性的族群。
原本,她認為自己是 T,過去的 T 身分養成,女同志的小圈圈功不可沒:大學的時候,有年紀相仿的女同志朋友,也有對她照顧有加的 T 學姊,「大概是所謂邊看邊學吧,大家會聚在一起,討論怎麼打扮比較帥,討論哪個女同學漂亮,要怎麼『撩妹』。」聞言我忍不住笑起來,這種對話,發生在每個人的青春吧。(推薦閱讀:社運與跨性別!專訪葉若瑛:「我爭取成為自己的權利」)
於是我探問 A,T 怎麼會想要和 T 上床?她笑笑,然後問我:「探索性愛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做愛的快樂在於如何做,在於我如何理解妳這個人,而非跟妳的身分做。」
跟 T 在一起、跟婆在一起、跟不分在一起,除了我們都是女人外,各有各的趣味,每個人的愛情,也有每個人獨特的風景,這是 A 最希望告訴我的吧。
圖片|來源
讓湯姆成為湯姆
對話至此,我已經不知道,湯姆是男孩,還是女孩,又或者,就讓湯姆成為湯姆?甚至,我尖銳的躬身反省:是不是在邀請對象之初,我就在玩一場刻板印象的遊戲?
刻板印象(stereotype)源自於我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social role):在原生家庭中扮演女兒;在學校中扮演學生;在情人面前扮演女友,這些角色提供我們與他人互動的參考標準,也提供我們參與社會體系的管道。
每個角色都有基於社會期待,而被認為應該具備的樣貌,符合期待可以讓我們融入社會、維持我們和他人的關係融洽,但是僵化的角色印象卻形成了死硬的框架,阻止我們做自己。
甚至,還扭曲了社會角色原有的定位功能:職場屬於男生、家庭屬於女生;外表上的陽剛屬於 T、陰柔屬於婆⋯⋯造成我們忽視個體的差異,讓刻板印象的執念,禁錮我們為自身生命著色的自由。
符合刻板印象的外表,不能代替我們發聲──陽剛的女同志不一定是T,她有可能是不分、跨性別、無性別、酷兒……。我那單純而直覺的分類,是否也成為綁縛她們的繩索之一?
作為一個同志運動的參與者,這樣粗魯的分類遊戲卻諷刺地在性別平權的路上種植荊棘,讓我們停止與他人真心對話──在後同志(post-gay)時代裡,萬物皆不可輕易定義,只有不斷向內探尋,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是誰,只有自己,能夠定義自身的存在。(推薦閱讀:「無性別」入閣!我眼中的唐鳳:給自己一個想要的名字)
一無所知
這些女孩來到我生命裡,與我相遇,用她們的生命輕輕敲響了我心中的警鐘──其實,我對於性別,永遠都一無所知。
而我們永遠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個毫無所知的人。因為一無所知,我對於世界抱持謙卑的好奇;因為一無所知,我將定義自身的權利,還給每個故事的主人。
結束對話活動後,我上網查了關於多元性別的資料,除了熟悉的 LGBTQ 外,我們身邊還有:變性者(transsexual)、無性戀、泛性戀(Pansexual)、全性戀(Omnisexual)、三性戀(Trisexual)、雙性別、第三性別(Third gender)、跨性別、扮裝者(Transvestite)、男女同體、雙靈魂(Twospirit)、閹割人(Hijra)、多元愛(Polyamorous)⋯⋯。
也許,我來到熱線,並不單純只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已知,而是重新認識自己的無所知,而我的內心期許這個名單,逐漸變成一首自由的詩:「未決定/性疑惑/其他/人類。」(改寫自 Michel Schulman,2013)
參考資料
Michel Schulman(2013)。〈後同性戀時代的「跨性別主義者」〉URL (20171215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BDZe2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