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一週工作� 50 小時還不夠?討好型人格正讓你掏空自己

你總是加班,卻覺得工作永遠做不完嗎?從心理學解析,加班過勞可能是你的討好型人格在搞鬼。

唱著「十八天沒有卸妝,月拋帶了兩年半」的時候,你一定覺得這一切都是老闆的錯。然而,你之所以累得像狗、作息紊亂、越來越胖,真的是因為老闆讓你加班嗎?

也許未必。今天我們來重新聊聊「過勞」(過度工作)這件事。


圖|作者提供

高收入的「知識工人」深陷超時工作的「邪教」

在收入與閒暇時間成正比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時——如今,加班最厲害的是那些工資最高的人。30 年前,在美國工資最高的那群人,工作時間比低收入者短的多;而 2006 年的數據則完全相反,工資最高的人,比低收入者超時工作的可能性高兩倍,而且這個趨勢還在繼續增加。

2009 年美國的調查顯示,在投行、諮詢、會計、律師、IT 等高薪專業領域中,94% 的人每週工作 50 小時以上,超過一半的人每週工作 65 小時以上,這還不包括他們在辦公室以外用手機處理工作信息的時間(Perlow, 2009)。

教育水平也與工作時長成正比。根據 2011 年美國社區調查(ACS)的數據,在學歷超過大學本科的人裡,每週工作超過 50 小時的男性佔 37%,女性佔 14%;本科學歷的人裡,每週工作超過 50 小時的男性佔 29%,女性 7.4%;高中學歷的人裡,每週工作超過 50 小時的男性佔 24%,女性 6.5%;低於高中學歷的人裡,每週工作超過 50 小時男性佔 17% ,女性佔 5.6%—— 教育水平越高,過度工作的比例越高。(推薦閱讀:停止過度努力!給工作狂的練習:管理能量,而不要管理時間

有趣的是,他們加班並非是被逼無奈。《紐約客》雜誌將這種現象稱為「超時工作的邪教」(The Cult of Overwork),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高收入的「知識工人」(knowledge workers)自主選擇的結果。超時工作幾乎成為了「成功的證明」(credential of prosperity)。

明明不缺錢的他們,為什麼要選擇超時工作?

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超時工作?

過度工作並不一定是我們所說的「工作狂」(workaholic),當我們稱一個人為「工作狂」時,意味著對於這個人來說,工作已經是一種成癮,類似酒精、物質成癮,他會強迫性地工作,不工作會讓他渾身不舒服,並且這種成癮對其社會功能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一般來說,工作狂都會超時工作,但超時工作的人不一定是工作狂。過度工作沒有一個準確量化的定義,一些研究認為,每週工作達到 50 小時就算是過度工作,也有認為標準是 55 小時 (Marianna Virtanen, 2009)。

當我們超時工作時,可能是受到一些現實因素的影響。比如,時間是一個簡單粗暴的量化標準,有些工作(比如律師行業)是按時間計費和考核的;一些雇主也鼓勵超時工作,因為他們可以聘用更少的人,一個人工作 16 個小時,比起兩個人各工作 8 小時來說,公司的成本更低。

更重要的:在移動互聯網普及後,我們形成了「永遠在線」(always on)的工作文化,由於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聯繫到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我們已不再有工作和生活的完全區隔,在周末、度假時收發郵件、處理工作也變成了很正常的事情。

但除去這些原因以外,在很多時候,讓我們過度工作的其實是自己。我們是被自己的心理因素所驅動,而選擇了加班。

許多內在的動力都會驅使我們過度工作,比如野心、貪婪、焦慮、內疚、享受、驕傲、對短期獎賞的渴望、證明自己等等。研究表明,以下幾種情況容易使人們主動選擇過度工作:

1. 討好型人格:

討好(people pleasing)是一種「總是忍不住取悅他人」的人格模式,他們會討好所有人,除了他們自己。對於他們來說,別人的事情總是最重要的,公司、領導和其他同事的利益永遠高過自己。因此,他們會表現出過度的責任心,希望能夠幫別人完成不是自己份內的工作,不會拒絕他人的請求,為了讓別人滿意而熬夜加班。在工作中,他們總會給人一種任勞任怨、盡職盡責、體貼靠譜的印象,而忽視了自己的觀點、喜好和感受。

不幸的是,如果你是一個討好者,你需要知道的是,雖然總會被評價說「你人真好」,但你所以為的「幫助」對自己和團隊都沒有好處,既拖累了自己,也干擾了團隊的工作流程,還剝奪了他人學習和自我發現的機會 (Rhea Wessel, 2015)。

2. 輕躁狂(hypomania)狀態:

在過度工作的人當中,有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是天生的「短睡眠者」(short sleepers),即每天只用睡 3 到 6 個小時,不需要咖啡因和補覺也可以精神百倍,保持工作和生活。

然而,匹茲堡大學的精神病學家 Daniel J. Buysse(2001)研究發現,在所有自以為是短睡眠者而過度工作的人中,只有 5% 是真正的短睡眠者。其餘的人很有可能是處於長期的輕躁狂(hypomania)狀態而不自知。

輕躁狂指的是在生理功能正常的情況下,表現出持續欣快或急躁的心境狀態,往往伴隨睡眠需求減少,變得外向、好鬥和精力充沛。Buysse 讓 12 個「短睡眠者」和 12 個普通對照組的被試分別做了一系列測試,其中有一個名為「生活態度」測驗、但實際上是用來檢測輕躁狂的測試。結果發現,「短睡眠者」的輕躁狂平均得分是普通被試的兩倍。(推薦閱讀:工作狂自白:認清現實做出選擇,才能兼顧一切

Buysse 說,在我們經常所見的「成功人士」中,這樣的人比例很高。他們語速飛快、興致勃勃,永遠不知疲倦。


圖片|來源

3. 工作相對是更容易應付的壓力(家庭生活比工作壓力更大):

1997 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社會學家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提出了新的現象:家庭生活已經變得如此壓力重重,工作其實比辦公室以外需要面臨的壓力更小,以至於人們甚至願意超時工作,來逃避生活中其他的壓力。這種現像在女性和有孩子的家庭成員身上更為普遍(Damaske, 2014)。

Damaske(2014)等人的研究進一步分析和驗證了這種現象:越來越多的人正把辦公室,而不是家庭,當做抵抗外部壓力的避難所。122 名志願者(包含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人群)接受了用於衡量生理壓力水平的皮質醇測試,這種激素的平均水平在他們工作的時候保持平穩,當他們在家裡的時候卻激增。有趣的是,在被試的主觀報告中,並沒有顯示出工作和家庭環境中壓力的差異。尤其是高收入人群的報告中,在家庭中感受的壓力水平反而顯著低於工作場域。也就是說,雖然他們的身體明顯反映出在家庭裡的壓力更大,但他們自己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主動選擇逃離家庭,前往辦公室。

Damaske 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在家庭生活中的捲入更深,你不得不面對而在工作中,「你仍然知道自己可以隨時退出,可以找其他人幫忙,甚至可以離開——離開你的老闆,或者這段不快樂的工作,但在家庭中則不行。」

超時工作為什麼有害?

儘管一定程度的忙碌對我們有利,但當我們不由自主地陷入過度工作中,只會對我們的身心造成損害。

1. 超時工作與生理健康

長期的超時工作的確會影響身體健康。除了「過勞肥」(overwork fat,也稱為 fatigue fat),即過度工作會導致不規律、不健康的飲食,使人更容易發胖,過度工作還被證明與心髒病、糖尿病等疾病有關。針對美國、歐洲、澳洲等地超過 60 萬人的調查顯示,那些工作 55 個小時以上的人,中風的風險比每週工作少於 40 小時的人要高 33%;發展出心髒病的風險高 13%;針對白領人群的研究顯示,每天工作 10 小時以上的人,比工作 7 小時的人患冠心病風險提高 40%(Kivimäki, 2015)。

在日本,「過勞死」(karoshi)這個詞則在近年來非常流行。1994 年,在日本 25 到 29 歲的人群中,有一千多人因過度工作而死亡,大多數「過勞死」的人一年的工作時間超過 3000 小時,每週工作超過 58 小時。(Jungerman, 2012)。

2. 超時工作與心理健康

除了「過勞死�」,2007 年,全日本官方記錄中,與工作相關的自殺案例共有 2207 例,其中 30% 的人自殺的原因都是過度工作(Jungerman, 2012)。一項 5 年的縱向研究也顯示,超時工作的人更容易抑鬱:比起每天工作 7 到 8 小時的人來說,工作 11 小時以上的人抑鬱症的發病率要高出 2.43 倍 (Virtanen, 2012)。

除此之外,過度工作的人也更容易對酒精成癮。Marianna Virtanen(2012)針對 33 萬人的研究發現,如果每週工作超過 48 小時,酒精成癮的風險就會提高。這些超時工作的人,比普通人成為酗酒者(女性每週喝酒 14 次以上,男性每週喝酒 21 次以上)的可能性高 11%;他們沉迷於大麻的可能性也更高。(推薦閱讀:你為何工作?把工作意義還給自己

3. 超時工作會讓你變笨

從長期來看,過度工作還會影響我們的大腦。Marianna Virtanen(2009)發現,當人們在連續五年的時間裡一直處在過度工作(每週超過 55 小時)的狀態時,儘管他們會比工作 50 小時以下的人更成功、收入更高,但他們大腦的認知功能實際上下降了,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他們在詞彙測試、推理測試中的得分降低,流體智力(包括知覺、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測試的得分也降低了。

沒錯,過勞會讓你變笨。

而且研究發現,過勞會降低工作效率。即便你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超時工作完全是出於自願,並且你以為自己的精力足以勝任工作的時候,超時工作仍然會提高你在工作中的錯誤率(Dahl, 2015)。

4. 超時工作與睡眠剝奪:

如前文所說,有很多過度工作的人常常誤以為自己是天生睡眠少,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研究證明,每週工作 40 小時以下的人,比起工作 55 小時以上的人來,不僅睡眠時間更長,而且睡眠質量也更高:他們更容易入睡,更容易在醒來後感覺精神。而工作 55 小時以上的人更容易產生睡眠障礙。研究者認為原因在於,對於每個人來說,如果想要獲得好的睡眠質量,入睡前的修復(recovery)都很重要,即你需要從緊張的工作狀態中放鬆下來,進入可以睡眠的狀態。而工作的時間越長,需要的「修復」時間就越長(Marianna Virtanen, 2009)。

而因為過度工作而導致的睡眠問題,也會進一步引發情緒問題:當人們超時工作、睡眠不足時,容易陷入「情感癱瘓」(emotional basket cases),即解讀情緒的能力急劇下降,極容易誤讀他人的情緒,甚至會把一些很明顯的情緒信號,比如將快樂和憤怒解讀錯誤 (Gordon, AM, 2014)。


圖片|來源

如何擺脫過度工作的狀態?

所以,道理我都懂,怎麼才能真正離開「過勞」呢?

1. 減少工作時間:一周四天是最佳選擇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者近年來開始倡導「壓縮工作週」 (compressed workweek),即將原本在 5 天內完成的工作量壓縮到 4 天內完成,每週留出 3 個整天的時間休息。研究者在波士頓諮詢公司試驗了「壓縮工作週」的製度,增加 4 天的工作時間,但在工作周中間抽出一天時間來讓員工完全脫離工作,不處理任何與工作相關的事務。結果發現,在 5 個月的時間裡,公司的產出、員工的工作效率都提高了,工作中的差錯和失誤減少,客戶滿意度增加(Perlow, 2009)。

「壓縮工作週」已經在美國的許多公司裡得以實行。2014 年的一項美國全國性雇主調查顯示,受訪的 43% 的雇主都曾給員工提供過「壓縮工作週」,即將一周的工作放在 4 天裡完成(Matos, 2014)。

而如果你所在的工作無法給自己一整天的空餘時間,可以增加工間休息和小憩的次數,比如試著在工作幾個小時後,抽出 15 分鐘的時間來睡覺或者放鬆,在這段時間裡完全脫離工作,能讓你的工作效率更高。

2. 放鬆反應練習(relaxation response practice):

針對現代人的過度工作與高壓力水平,哈佛大學身心醫學研究所教授 Herbert Benson 提出了「放鬆反應練習」。放鬆反應是與「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相對的。「戰鬥或逃跑」反應是指在壓力過高的情況下,人會自然地使軀體做好防禦、掙扎或者逃跑的準備,其中男性更傾向於「戰鬥」,女性更傾向於「逃跑」)。

而放鬆反應練習,則是讓我們練習擺脫「戰鬥或逃跑反應」,通過深度的放鬆來使身體回到「預應力」水平(pre-stressed level),這是一個源於建築學的詞彙,指的是在承受外部壓力之前,預先建構起施加壓力的結構,使得應對外部壓力的能力提高,類似在木桶承重之前,給木桶桶壁裝上鐵箍。

放鬆反應練習有很多種具體的操作,其中主要流程包括 6 個步驟,每天早上醒來後是最佳的練習時段,注意不要在飯後練習:

1. 以一種舒服的狀態讓自己坐下。

2. 閉上眼睛。

3. 深度地放鬆肌肉,從腳底一直到頭頂。

4. 用鼻子呼吸,每次呼氣的時候數「一」。

5. 持續 10 到 20 分鐘(可以睜開眼睛看表,但不要用鬧鐘)。完成後再靜坐一會,過一段時間再睜開眼睛。不要立刻站起來。

6. 不要擔心你沒能成功地達到深度放鬆狀態,允許放鬆以自己的節奏發生。分心的時候忽略掉那些思緒,而不是細思它們。

說了這麼多,其實主創們自己也一直擺脫不了超時工作的魔咒。

所以,也許在實現一周 4 天工作之前,更可行的方法是找一個好的辦公空間,能夠讓工作變得不那麼無聊,可以有工作間隙的 break。

References:

Damaske, S., Smyth, JM, & Zawadzki, MJ (2014). Has workreplaced home as a haven? Re-examining Arlie Hochschild's Time Bind propositionwith objective stress dat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15,130-138.

Gordon, AM, & Chen, S. (2014). The Role of Sleep 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Do Sleepless Nights Mean Worse Fight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5(2), 168-175.

He, Y., Jones, CR, Fujiki, N.,Xu, Y., Guo, B., Holder, JL, ... & Fu, YH (2009). Th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DEC2 regulates sleep length inmammals. Science, 325(5942), 866-870.

Joanna Jungerman. (2012). Overwork,Underwork and Depression. Psychcentral.

Kivimäki,M., Jokela, M., Nyberg, ST,Singh-Manoux, A., Fransson, EI, Alfredsson, L., ... & Clays, E. (2015).Long working hour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a systemat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data for 603 838individuals. The Lancet,386(10005), 1739-1746.

Leslie A. Perlow & Jessica L. Porter. (2009). MakingTime Off Predictable—and Require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tos, K., & Galinsky, E.(2014). National study of employers. New York: Families and Work Institute. RetrievedJuly, 1, 2015.

Monk, TH, Buysse, DJ, Welsh, DK, Kennedy, KS, &Rose, LR (2001). A sleep diary and questionnaire study of naturally shortsleepers.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10(3), 173-179.

Rhea Wessel. (2015). Overworked? It might be your own fault. BBC.

Virtanen, M., Singh-Manoux, A., Ferrie, JE, Gimeno, D., Marmot,MG, Elovainio, M., ... & Kivimäki, M. (2009). Long working hours andcognitive function the Whitehall II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Epidemiology, 169(5), 596-605.

Virtanen, M., Stansfeld, SA,Fuhrer, R., Ferrie, JE, & Kivimäki, M. (2012). Overtime work as apredictor of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a 5-year follow-up of the Whitehall IIstudy. PloS one , 7(1), e30719.

Melissa Dahl. (2015). Every Weekend Should Be a 3-Day Weekend.Science of Us.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F7ZQ6m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0 歲,媽媽把我的乳房燙平:「否則男人會想和妳做愛」

在英國,有多起女孩「燙乳」事件。她 10 歲時,媽媽拿著高溫器具,燙平她的乳房。當時,母親對她說:「如果我不燙你的胸部,就會有男人來找你做愛。」她甚至不能哭,如果哭了,就是讓家庭蒙羞,因為她不是堅強的女孩。 或許,你聽過非洲傳統部落盛行的「割禮」——割除女孩的陰蒂,甚至是大小陰唇。那麼,你聽過「燙乳」嗎? 燙乳( Breast Ironing ),是用灼熱的器具,將女孩的乳房燙平,藉以延緩乳房發育,減少性吸引力。通常,由母親來替女兒操作「燙乳」過程:將器具放在火上加熱,再用這些高溫器具,直接擠壓、熨燙乳房。只進行一次,可能效果不彰,所以往往需要持續好幾個月。 聯合國統計,全世界多達 380 萬女孩,受其影響。再根據婦女與女孩發展組織( CAWOGIDO ) 估計,在英國,目前約有 1000 名女性被強迫「燙乳」,造成身體傷害與心理陰影。《 BBC 》報導了一些女孩被「燙乳」的經驗。 圖片| 來源 Kinaya (化名)住在英國, 原生家庭來自西非。在她 10 歲時,她也經歷了「燙乳」。當時, Kinaya 母親對她說:「如果我不燙你的胸部,就會有男人來找你做愛。」 Kinaya 說,她甚至不能哭:「這種疼痛,不會隨時間減輕。」 "You're not even allowed to cry out. If you do, you [are said to] have brought shame to your family, you are not a 'strong girl'." 「他們不讓妳哭。如果妳哭,你就是帶給家庭恥辱,因為妳不是『堅強的女孩』。」 現今, Kinaya 已經成年,且有了自己的女兒。在她的女兒 10 歲左右時, Kinaya 的母親提議,也讓她「燙乳」。 "I said, 'No, no, no, none of my children are going to go through what I went through, as I still live with the trauma." 「我說:『不不不,我的孩子不該經歷我經歷過的事。直到現在,我都有陰影。』」 Kinaya 擔心,即使她強烈反對,家人還是固執地想做這件事,於是她不再

基督城槍擊案,紐西蘭總理:我絕不會提到嫌犯的名字

近年來恐怖攻擊的陰影環繞不散。上週在紐西蘭基督城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紐西蘭總理 Ardern 從慰問、修法到抑制對嫌犯的討論,妥善的緊急因應處理贏得國際認同,更深獲受害家屬及紐西蘭人民的信賴。 上週在紐西蘭 Christchurch 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這場恐怖攻擊事件源自於白人優越主義的支持者,在他持著多個武器掃射清真寺的同時,他在 Facebook 上直播整個過程。現今 Facebook 已經移除了相關的影片,紐西蘭政府也就這次恐怖攻擊事件做出因應措施,包含 Ardern 親自會見受害者家屬,並穿戴上穆斯林女性的頭巾以示尊重,以及修改槍枝管制法與相關法案,去全力避免未來的悲劇發生。 紐西蘭首相 Jacinda Ardern 戴上穆斯林頭巾慰問受難家屬以示尊重。| 來源 根據卡達獨立新聞 Aljazeera,這起恐怖衝擊事件只是一連串白人優越主義猖獗所引發的悲劇之一。 從 2011 年在挪威發生的 77 人屠殺事件,2015 年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當地教堂的 9 人非裔基督徒謀殺,2017 年加拿大魁北克地區清真寺的 6 人屠殺,到 2018 年美國匹茲堡猶太教堂的 12 名猶太信眾的槍枝掃射。當白人優越主義嚴重滲透歐美的政治體制時,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並沒有認真對待這樣的風潮,比如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一則新聞表示數十年來美國已經嚴重忽視白人優越主義與 3K 黨的橫行,這樣的情況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後更趨嚴重。 Aljazeera 報的 Mohamad Elmasry 提出,白人優越主義漸趨之所以猖獗的最大原因,是主流媒體對於穆斯林以及其他種族的報導都是具有偏頗性的。 一起由穆斯林發起的恐怖主義會被大肆地渲染在各大主流媒體上,但一起針對穆斯林的恐怖主義卻會被忽視掩蓋。(看看更多: #PrayForParis 巴黎恐怖攻擊150人罹難!總統歐朗德:「面對恐懼,法國必須堅強起來」 ) 受難者家屬於這星期開始置辦受難者的後事。 這週首相 Jacinda Ardern 於星期二在紐西蘭國會上發表了演說,除了慰問受害者家屬以外,她也用堅定的口吻向全國人民保證,她不會給予嫌犯他想要的事:仇恨和惡名。 「你永遠不會聽到我提到他的名字,」Ardern 說。「他奉行恐怖主義,他是個罪犯,他是個極端主義者。而在我說的每一句話裡,他

D&I 了沒|讓員工有歸屬感,企業高速成長的 D&I 你聽過嗎?

國外已有不少企業在執行 D&I,而台灣這部分的討論仍屬稀少。未來每週,女人迷將會和各位談談,這個在職場上新興的文化。 想像一下,早上十點的會議,在會議桌旁,坐著的不只是台灣人,而是來自美國、馬來西亞、中國、日本等地的同事。台灣人裡,有客家人,還有來自各族的原住民。休息時間,你們聊著與各自伴侶的生活,有些是同志,有些是跨性別者,彼此分享感情觀、工作價值觀,一起思考該如何讓專案做得更好⋯⋯ 圖片 | 來源 D&I 是什麼?什麼才叫有 D&I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多元共融),是近幾年國外企業及研究上,一直在提倡的新職場文化,也就是強調在職場上,尊重且保有每個人的差異性,同時在保有多元性的基底上,提升個人獨特性所能帶來的價值,最終達到職場平權。(推薦閱讀: Lean in X 麥肯錫:職場平權不只是男女比例一比一 ) 尊重個人差異性,除了性別、種族、宗教、年齡,也包含身體構造(disability)、性別取向、教育程度、國籍、性格(內向外向)等等。 圖片 | 來源 在我們開始談「為什麼企業該採用 D&I」 前,《 Forbes 》這段專訪簡單地定義了何謂 D&I: Diversity is the who and the what: who's sitting around that table, who's being recruited, who's being promoted, who we're track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ties of gender and ethnic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and disability—inherent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that we're born with. 多元化,即所謂的「誰」與「做了什麼」:誰坐在會議桌旁?誰被雇用?誰被升官?我們關注的,是種族、性別、性取向等與生俱來的多樣化特質。 Inclusion,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how. Inclusion is the behaviors that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