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如何與憂鬱和平共處?靈魂有傷口的人,很美很真

你理解長期抑鬱患者的心理狀態嗎?你知道抑鬱可能會在你的人格上留下疤痕嗎?讓我們透過心理學更了解憂鬱症的心理狀態。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藝人自殺新聞,總將「抑鬱症」這個名詞帶進了我們的視野。

很多人來問我們:為什麼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好的,卻會突然自殺呢?

有一些人,他們可能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存在著長期的抑鬱問題。我們今天就想再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什麼是長期的抑鬱情緒。

每個長期抑鬱的人,體驗到抑鬱情緒的方式都不一樣。

有些人的情緒波動會比較大,狀態好的時候完全感覺不到抑鬱,狀態不好的時候會感到非常強烈的抑鬱;也有一些人,會以更持久、更溫和的方式感受到抑鬱。(推薦閱讀:【小鬱亂入專欄】你是心情憂鬱,還是有憂鬱症?

長期與抑鬱情緒為伴的人,可能符合週期性抑鬱症、或者持續性抑鬱障礙的診斷,也有可能什麼診斷都不符合,只是人格特質上不太容易感到高興。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在長時間裡,反覆出現的抑鬱情緒,都會給人帶來一些特定的影響。

2017 年國家衛計委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中國殘聯副主席、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教授的調查數據(有效樣本 3 萬多人,調查地區覆蓋全國 31 個省份),發現我國抑鬱障礙的患病率為 3.59%。


圖|作者提供

長時間和抑鬱感相處是什麼感覺?

很多長期抑鬱的人表示,一種最主要的感受是覺得空虛,感受不到任何情緒。「什麼也沒有,什麼都感受不到。每天、一整日、什麼感覺也沒有」。甚至時間久了後,他們會想不起自己本來對一些事物應該有怎樣的反應和感覺。生活對他們而言好似夢遊,他們足夠清醒到可以與人交流,但同時感覺生活並不真實,就像在做夢一樣毫無意義。他們活得好像自己生活的「局外人」。

但這不代表長期抑鬱的人不會快樂。在某些瞬間、或者一段時間裡,他們會突然感覺一切又「真實」了起來,好像回到了沒有抑鬱的時候。可短暫的快樂會消失,他們會重新低落。也有人誤以為自己抑鬱時不應該感到開心,於是當他們覺得心情很好時,他們反而會困惑,或者覺得自己的抑鬱是假裝的。

有時,抑鬱的人們為了不讓身邊人過分擔心,會假裝自己好了起來。而由於身邊人也總是盼望抑鬱的人情況會變好,於是讓人們相信這個假象會很容易。但對抑鬱的人們而言,在人前一直保持「正常」的樣貌就像活在一場謊言中,感到苦澀而疲倦:「早晨出門前,檢查我的錢包、我的鑰匙、還有我臉上的笑容是否裝扮良好 (Knightsmith,2015)。」

抑鬱會引起自殺的念頭。部分長期抑鬱的人與長期對自殺的渴望感相處。剛開始時,自殺的念頭可能會嚇到他們,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他們已對此習以為常,並且學會了在每次很想自殺的時候,試圖找到繼續活下去的理由(Borchard, 2014)。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抑鬱症的診斷標準包括心境低落,對身邊的事物和活動失去興趣和愉悅感,活動明顯減少,幾乎每天都感到疲勞或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過多,很難集中註意力,不斷自責、內疚,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可能會有自殺傾向等等。具備其中一定數量的症狀就可以被診斷為抑鬱症。

長期抑鬱會給人留下「人格傷疤」

抑鬱會改變一個人的人格嗎?

在 reddit 上的一個網友寫道,當他翻閱過去的日記,看著還沒有患上抑鬱時自己的所思所想,他感到那時的自己彷彿是「徹徹底底的另一個人」(Fauxypants , 2015 )。有研究支持了這個說法,認為抑鬱發作會改變一個人的人格,並且這部分改變成為了抑鬱再發作的誘因,這種改變被稱為「人格傷疤(personality scar)」 (Rosenström, 2015)。

傷疤理論的提出是由於人們注意到,比起從沒有患過抑鬱的人,曾經抑鬱發作過的人在將來也更容易再次發作抑鬱 (Wichers, 2010),就像受過傷留著傷疤的地方,下次也會更容易受傷一樣。比如,抑鬱症的首次發作會緣於一些比較嚴重的負面事件(例如:失去摯愛);而在這次發作緩解後,患者會因為更溫和的事件(例如:失去寵物)、甚至在沒有社會及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復發抑鬱。

那,這種傷疤究竟是什麼呢?

研究發現,抑鬱發作後,人們「傷害迴避(harm avoidance)」的程度會增加(Rosenström, 2015)。

如果你是一個「傷害迴避」程度高的人,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

  • 你覺得自己一定會把事情搞砸。
  • 你覺得自己好像生活在一個對你充滿敵意的世界裡。你擔心自己身上會發生各種可怕的意外,而且你覺得自己面對這些意外無力抵抗,只會被深深傷害。
  • 即使現在的生活好像一切都好,但是在內心深處,你覺得最糟糕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 你希望一切都井井有條。
  • 他人對你表現出喜愛會讓你很滿足,但一旦當他們有一點冷落你的跡象(大多數時候不是故意的),你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被討厭了。
  • 過度道歉。

傷害迴避程度較高的人會更神經質、對讓人不舒服的刺激反應更激烈。並且即使在安全的、支持性的環境中,他們依然會感到害怕,這種下意識的「感到世界很危險」並不受自己控制。同時,他們應對外界刺激時也會表現的更消極,更容易感到疲勞,也相對更不願意嘗試新的事物。

研究者認為,之所以傷害迴避的程度會上升,是人們患病後的適應性調整 (Rosenström, 2015)。當我們在抑鬱的時候,生理和心理狀態不佳、應對危險的能力有所下降,於是會自發採取更謹慎的態度來應對外部環境,這些原本是為了更好地自保。

但事實上,這種變化反而使得人們更容易抑鬱。以社交為例,抑鬱症患者會過分擔憂社交時被拒絕帶來的痛苦,一方面,痛苦給他帶來的感受會更強烈;另一方面,對痛苦的擔心會讓心情更糟。於是,他自發地將自己和他人隔離開。而這種自我隔離帶來的孤獨感反而加重了抑鬱 (Steger& Kashdan, 2009)。(推薦閱讀:【小鬱亂入專欄】別再叫它文明病!憂鬱症已有 4000 年歷史


圖片|來源

微笑抑鬱:看不見的傷痕更深更疼

而且,有些時候,患有抑鬱症的人們並不是看起來就很悲觀、低落。他們會用「幽默」、「快樂」的面具來掩蓋自己,這種現象在一些流行心理學傳播中,被稱為「微笑抑鬱」(smiling depression)。Rita Labeaune 說,和典型抑鬱症不同的是,「微笑抑鬱」的患者並不是每天縮在床上,喪失與人交往的能力,而是擁有比較好的社會功能,甚至令人誤以為社交能力比普通人更好。因此,很多家屬在他們出現異常行為或者自殺時,都感受到震驚或者難以相信。

「微笑抑鬱」的風險在於,他們的抑鬱不但很難被身邊的人所感知到,有時候就連本人也難以發覺自己得了抑鬱症。當他們感知到那些「不對的」情緒時,他們只是把自己的情緒放到一邊,不去處理,繼續前行。

可是,微笑抑鬱者,仍然會有一般抑鬱者的焦慮、疲憊與絕望,可能失眠,喪失興趣與性慾,甚至有自殺傾向。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帶上微笑的面具?研究表明,幽默的人出現精神問題的機率可能更大。上世紀 20 年代,心理學家路易斯·特爾曼發現,那些被父母和老師認為幽默感比較強的孩子,成年後容易早逝。一份關於芬蘭警察的縱向報告發現,那些讓他人感到有趣的人很容易過度肥胖,或者物質成癮。

2014 年,英國科學家對 523 名喜劇演員、364 名演員以及 831 位普通人進行了研究,發現與非喜劇演員和普通人相比,喜劇演員更容易體驗快樂感覺的下降,更容易產生對人類的厭惡感,也更容易出現精神病徵兆,或者精神分裂、雙相情感障礙的症狀。

對於幽默的人來說,他們不僅容易受到抑鬱情緒的影響,也更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壓力和情緒。Rita Labeaune 說,他們習慣了在他人面前笑,或者引人發笑,但不願意去承認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覺得那是一種「軟弱」。

此外,男性也更容易以「微笑抑鬱」的方式表現抑鬱情緒。

長久以來,抑鬱症都被認為是一種「女性疾病」,在世界各地,女性的抑鬱症診斷率大約是男性的 2 到 4 倍。但實際上,有研究表明,這是因為,很多男性的抑鬱不會體現出抑鬱症的典型症狀,比如低落消沉、喪失愉悅感等。當把非典型症狀納入考慮後,男性的抑郁風險(30.6%)和女性的抑郁風險(33.3%)沒有顯著差別。

有一個這樣的惡性循環存在:一直以來,男性主動去說出自己抑鬱的比例更低,他們更傾向於用掩飾性的舉動來掩蓋自己的病情,這可能是因為,社會對於男性的要求讓他們認為暴露出自己的悲傷、焦慮和恐懼是承認自己的弱小。而因此,診斷者和研究者對男性的抑鬱狀態了解都更少。導致男性的這一問題更不容易受到關注。

長期感到抑鬱,該怎麼辦?

1. 藥物治療

有時候,藥物治療是必須的。很多人會擔心吃抗抑鬱藥會導致成癮,因此抗拒用藥。實際上,抗抑鬱藥並不會讓人成癮。但每個人對於每種精神科藥物的反應都可能不一樣,你需要花一些時間去嘗試和調整,從而找到合適自己的藥物。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 John Preston, PsyD,和 James Johnson, MD 提出的一張圖表。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採取的診斷依據是《精神衛生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目前使用的版本為第五版,但仍有參考價值。

a. 什麼情況下,我需要選擇藥物治療?

如果你持續的存在植物性症狀(vegetativesymptoms),應該考慮尋求藥物治療,因為它的出現意味著患者在生物化學層面上出現了紊亂。和抑鬱障礙有關的植物性症狀有:睡眠改變、食慾改變、疲勞感、性慾減退、注意力嚴重無法集中、記憶顯著減退、白天感覺很不好(特別剛醒來的時候)、完全無法產生愉悅感等等。

具體哪種情況下該採用藥物治療和/或心理治療,可以參考下面的自查樹狀圖(decision tree):

b. 用藥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首先,雖然藥物可以幫助消除或減緩植物性症狀,但抗抑鬱藥不是快樂藥。它無法讓你的空虛與不快樂消失不見。

其次,藥物的生效需要時間,一般 2 到 4 週起效。很多人沒有立刻看到效果,以為藥物無效而私自斷藥。而隨意停用藥物會增加複發機率。切忌在和醫生討論前就擅自停藥,不然可能會造成難以預料的不良反應。但如果過了 6 到 8 週,你依然沒有感受到抗抑鬱藥帶來的效果,應該和醫生討論,醫生可能會更換藥物劑量或種類。

而服藥開始後,個體需要的服藥時間不同,通常服藥 6 到 8 週會度過抑鬱急性發作期,但這時不能停止繼續服藥,通常需要繼續服藥 6 個月,之後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減少用藥劑量。如果過程中復發,則恢復用藥。

另外,抗抑鬱藥可能會有副作用,比如剛開始用 SSRI 時,可能會感到嘴乾、噁心、頭痛甚至失眠。有些藥物的副作用會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好轉。如果沒有好轉,可以告知醫生,醫生能通過更換藥物或改變原有藥物劑量等方式降低副作用。

最後要說的是,抑鬱症患者因為受到抑鬱影響,容易對治療感到絕望和消極。特別對周期性抑鬱症患者來說,反覆經歷發作會讓人沮喪而疲憊(Van Rhoads & Gelenberg, 2005)。但保持對治療的期待是重要的,研究發現,如果人們越傾向於認為自己能在治療中獲益,那麼治療的效果也會更好(Rutherford, et al., 2010)。


圖片|來源

2. 日常自助

除了向專業人士求助外,也有些日常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抑鬱。

你可以寫日記。不止記錄發生的事件,而是要記錄圍繞這個事件的感受和想法。處於抑鬱狀態的人時常會描述自己的思想像是「被困住了(stuck)」,好像頭腦結成了一塊,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寫日記正可以幫助我們同自己的心智(psyche)對話。在寫作的過程中,你可能會察覺自己過去沒有意識到的、一閃而過的念頭。而當個人主觀的想法變成客觀的文字呈現在紙上,你就可以去觀察它、去改變它、甚至去摧毀它,你可能會發現面對同樣的事情,你可以用一種與當時不同的方式去描述,用不一樣的感受去應對(Grayson-Mathis, 2002)。

記住自己感受良好的時刻。即使接受了治療,我們也會有感覺非常糟糕、甚至生不如死的時候。但是,記住自己曾經感受良好的時刻,這樣我們會知道抑鬱帶來的痛苦不會是永恆的,而自己有能力感到快樂。(推薦閱讀:【小鬱亂入專欄】擁抱憂鬱症書單:別對我們說加油

最後,要對抑鬱有合理的期望。和抑鬱為伴可能會是個漫長的過程,可能會經歷一次甚至多次反覆;而即使經過治療,我們在將來可能依然會因為一些事感到低落或痛苦。雖然治療無法徹底消除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學著更好地和抑鬱共存,到那時,可能你會發現抑鬱也並非那麼可怕。

說了這麼多,通過這篇文章,我們至少希望你能了解一件事:抑鬱確有其事。它是一個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並不是一種臆想。如果你自己深陷抑鬱情緒,要尋求治療和幫助;如果你身邊有人表現出抑鬱,你可能無法理解,但至少可以尊重。

請隨手把本文轉發給有需要的人。

你可能感興趣的:(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我為什麼覺得抑鬱症患者,應該享有一部分殘疾人的權益?| KY訪談:這些服用精神科藥物的年輕人
"我是心理治療師,我未婚夫得了抑鬱症"|KY訪談:身為抑鬱症患者的戀人
他易怒、工作狂、隨意性行為,可能是因為抑鬱|研究:警惕男性的"非典型"抑鬱症

References:

Anacker,C., Zunszain, PA, Cattaneo, A., Carvalho, LA, Garabedian, MJ,Thuret, S., ... & Pariante, CM (2011). Antidepressants increase human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by activating th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Molecularpsychiatry, 16(7), 738-750.

Borchard, T.(2014). What suicidal depression feels like. Everyday Health.

Fauxypants,2015. Anyone else feeling like the depression has changed their personality?.Reddit.

Folk-Williams,J. (nd). Has depression become part of your identity? Storied Mind.

Grayson-Mathis,CE (2002). Writing your way out of depression. WebMD.

Knightsmith,P. (2015). This Is what depression feels like -- In thewords of sufferers. Lifehack.com

Lambert, K.,& Kinsley, CH (2011). Clinical neuroscience: Psychopathology and thebr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berg, HS, Lozano, AM, Voon, V., McNeely, HE, Seminowicz, D., Hamani, C., ...& Kennedy, SH (2005).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resistantdepression. Neuron, 45( 5), 651-660.

Rutherford,BR, Wager, TD, & Roose, SP (2010). Expectancy and the treatment ofdepression: a review of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and effects on patientoutcome. Current psychiatry reviews, 6(1), 1-10.

Rosenström,T., Jylhä, P., Pulkki-Råback, L., Holma, M., Raitakari, OT, Isometsä, E.,& Keltikangas-Järvinen, L. (2015). Long-term personality changes andpredictive adaptive responses after depressive episodes. Evolution and HumanBehavior, 36(5), 337-344.

Sahlem, GL, Kalivas, B., Fox, JB, Lamb, K., Roper, A., Williams, EN, ... &Guille, C. (2014). Adjunctive triple chronotherapy (combined total sleep deprivation, sleep phase advance , and bright light therapy) rapidly improves mood and suicidality in suicidal depressed inpatients: an open label pilotstudy.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59, 101-107.

Steger, MF, & Kashdan, TB (2009). Depression and everyday social activity,belonging,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6(2), 289.

Theobald, M.(2013). Depression, memory Loss, and concentration. Everyday Health.

Van Rhoads,R., & Gelenberg, AJ (2005). Treating depression to remission: Targetrecovery, and give patients back their lives. Current Psychiatry, 4(9), 14.

Wichers,M., Geschwind, N., van Os, J., & Peeters, F. (2010). Scars in depression:is a conceptual shift necessary to solve the puzzle?. Psychological medicine,40(03), 359- 365.

Wirz-Justice, A., & Van den Hoofdakker, RH (1999).Sleep deprivation in depression: what do we know, where do we go?. Biological psychiatry, 46(4), 445-453.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GoUmBL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粵劇女生】20 +歲月入十幾萬、30 破產、40+ 重拾夢想:我有傲骨

專訪粵劇演員 Man,她在最輝煌的演藝時光退下來,驀然回首,她感恩人生 30 的低谷,造就了她更豐盛的人生下半場。 攝影/陳嘉元、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工作室內,造型及化妝師 Man 由一群學生幫忙穿上粵劇戲服。「拉上一點點。」、「前後調轉了﹗」、「不行,再來過。」聲線沉穩,說話乾脆有力。再看照片上帶着文武生妝容的她,輪廓分明,氣宇軒昂,如未見真人,說她是個男兒身,沒半點疑惑。 「我從沒當自己是女人。」 舞台上她是個演活男角的瀟郎(藝名),從不服粵劇界的生存潛規則;現實中是個會為小女生出頭的大家姐,年少得志,風光近十年卻在 30 大關一鋪清袋,人在低谷仍咬緊內心的傲骨。做人有骨氣自然要犧牲,不怕路難行?她拋下一句:「我的人生本來就崎嶇,又何妨?」 身形高挑,輪廓分明,氣宇軒昂,Man 很快便被看中當上文武生。 有關注婚嫁造型或留意靈數占卜的人,也許會認識Man,她是一位婚禮造型及化妝師,同時鑽研生命靈數。擅長將中式美學融入新娘造型;亦敏感生命的覺知,相信人生使命,一切跟她的歷煉有關。她原是學戲出身,自言人生路崎嶇,其實年少時本平步青雲。自 6 歲參與學校表演《紫釵記》後,迷上粵劇,由學生班起步,就被看中當文武生,到不同慈善機構、活動,出演眾多劇目的主角,以為是躍身職業班的優厚條件,然而,初踏門檻,卻因行內的醜陋一面而卻步。 初入職業班,要由低做起,完全不被尊重,像狗一樣被呼喝,大家同是演員,都有阿媽生,為何小角色就要被人「問候」? 感謝當時的囂張:我靠努力上位 「初入職業班,要由低做起,完全不被尊重,像狗一樣被呼喝,大家同是演員,都有阿媽生,為何小角色就要被人『問候』?」最叫人難耐的,是涉及名利關係的潛規則。「10 歲出頭,一位行家說有機會給我出演一角,但前提要買一套戲服,當時母親拒絕,最後角色落入一位願意購買該戲服的太子女身上,我不知角色機會跟買戲服有沒有關係,但令我發現原來選角不只靠能力﹗」也許這不只是粵劇界的文化,而是社會的縮影,在各行各業都有可能遇見不是由能力衡量的工作機會,然而,我們還會執著於自我追求嗎? 帶着文武生妝容及造型的 Man,輪廓分明,氣宇軒昂,活像男兒身 我沒有家底,不想行到某一步為上位而犧牲自己,否則老來會覺得自己骯髒。 從演粵劇就要練好基本功,有實力才對得住藝術,是Man最敬愛的曾玉女老師所教導。所...

《俗女養成記》:39 歲不結婚,我沒孩子沒老公又得罪誰?

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心聲。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39 歲沒房沒車沒子沒老公,在眾人眼中看起來有點可悲。然而如同陳嘉玲,我們憑著一點任性和勇氣,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不覺得這樣的自己,其實超級可愛嗎? 女人到了 39 歲,在世界看來,一點都不可愛了,對不對?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的故事——辛苦工作 20 多年,沒房沒車又沒老公,才發現自己成了別人口中可笑的「俗女」。 謝盈萱飾演的女主角陳嘉玲,年近 40 歲,擔任董事長特助,頭銜看似風光,卻都專門替董事長打理私家事;有個交往四年的男朋友江顯榮,但兩人之間的關係早已逐漸轉變為室友。 陳嘉玲在前男友的婚禮上喝掛,醜態盡現,朋友急忙把她拖進計程車,罵聲:「二十歲喝醉酒是可愛,四十歲是可憐。」 《俗女養成記》用搞笑逗趣的台詞,寫出六年級女孩的真實心聲:覺得自己懂得各種人情世故,其實根本不喜歡也不習慣,別人都假設你應該要過得很好,你也就假裝一切都很好——譬如包給討人厭的前男友一萬二的結婚紅包。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39 歲的女人,彷彿得罪了社會,看起來不可愛,還有點可悲。你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可悲,只得學會接受婚姻,接受現在的工作——儘管知道自己不那麼想要,卻覺得自己已失去勇氣、時間,無法像七、八年級的女孩一樣放棄一切,去追逐自由。 然後呢?六年級的女孩就只能羨慕看著他們嗎? 39 歲的陳嘉玲,述寫了六年級女孩的另一種樣貌:房子車子孩子老公,有了其中一樣,是不是就能承諾我一輩子幸福,甚至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又或者我其實永遠有選擇,去做想做的事? 圖片|《俗女養成記》預告截圖 女人的年齡,從來就不是投資 陳嘉玲有個二姑姑,在三十歲論及婚嫁之時,決定與男友取消婚約,家中吵得雞飛狗跳,年幼時的陳嘉玲在一旁看著,像是看一齣鬧劇,好笑的是,二姑姑沒鬧,鬧騰的是家人,他們大聲嘮叨著越老女人越掉價,看誰還要娶你。(推薦閱讀: 《WWW:請輸入檢索詞》:30 歲以後不結婚的女人,能怎麼活? ) 女人要不要結婚,身旁的人總是比當事人還要著急。陳嘉玲一家的反應,反映出整體社會對女人的設限,三十歲是個門檻,三十歲以前的女人有資格可愛,有任性的資本,大可以談一場轟轟烈烈、不求回報的戀愛。飯桌上家人問什麼時候要結婚,你還可以拿年齡當藉口,笑說「我還年輕」。 然而三十歲以後,遑論來到四十歲的女人,任...

走春推薦!爸媽爺奶都會愛的 11 條健行溫泉步道

春節,除了和家人一起窩在沙發上以外,你還有出門走走逛逛的選擇。精選適合全家大小出遊的 11 種溫泉健行步道,一起過個綠意盎然的年! 冷颼颼的天氣裡,泡溫泉才是王道啊啊啊!從古早時期達官顯貴的享受,到現在泡湯成為大眾冬日最享受的行程,健腳當然也不例外!健筆溫泉步道特選-囊括北投溫泉、礁溪溫泉、東埔溫泉、知本溫泉、關子嶺溫泉、烏來溫泉、谷關溫泉等 11 處經典泡湯熱點和鄰近的 20 條步道推薦,短小好走,為了泡溫泉,再冷還是要出門吧!(推薦閱讀: 【張希慈專欄】爬山教我的事:在最想放棄的時刻,練習接納痛苦 ) 硫磺谷。圖|Sandyya Ho 1. 北投溫泉 日治時期開始,北投發展成繁榮的溫泉鄉!但最早其實可追溯到光緒二十年(1894)德國人 Oueil 來到北投,為真正首先發現溫泉的人。隔年日本人平田原吾於當年十一月來北投逗留幾天,泡過了溫泉後認為這是一個水質優美極具觀光與商業價值的溫泉鄉,於是在此地開辦台灣第一家溫泉旅館,從此開啟台灣北投溫泉文化發展! 鄰近步道推薦:軍艦岩親山步道 軍艦岩是大屯火山系最南端的一個山嶺,雖然僅有海拔 192 公尺,但山頭特殊的雪白巨岩猶如一艘凌駕於綠樹之上的艦艇,登頂後不僅可以遠觀北面的大屯火山群、東望五指山系,並可西眺觀音山、南瞰淡水河與基隆河蜿蜒穿越的台北盆地,360 度的景致遼闊宜人。 由於軍艦岩是 2000 多萬年前沉積的古老地層,走訪步道間,可以觀賞沿途奇特的地質景觀與特殊生態系統,是一條看起來平凡卻很不平凡的步道。 地點:台北市北投區 全長:5.7 公里 花費時間:3 小時 難度:低 軍艦岩親山步道詳細資訊 附近溫泉:北投溫泉 軍艦岩展望。圖|Sadie 硫磺谷步道 還未踏上硫磺谷步道,空氣中已經充滿水煮蛋般的濃濃硫黃味,穿越一小段林蔭之後,手上感覺有點水氣,但不是下雨,而是剛好遇到噴氣孔噴出較多的水氣,隨風飄落,讓人以為是毛毛細雨。眼前出現的是不凡的景象,噴氣孔噴出高熱的水蒸氣,噴氣孔周圍寸草不生,全是碎裂的岩石,岩石上還帶點硫黃結晶。附近還有熱呼呼的泡腳池讓大家在散步之後可以小憩片刻,是許多銀髮族深愛的私房景點。 地點:台北市北投區 全長:0.75 公里 花費時間:30 分鐘 難度:低 硫磺谷步道詳細資訊 附近溫泉:北投溫泉 硫磺谷 。圖|陽明山下的法蘭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