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的媽媽愛我,但並不喜歡我

和親戚們相處時,她好像更快樂;和我相處時,她總是鬱鬱寡歡。我其實,一直覺得:「我的父母愛我,但不喜歡我」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親愛的心理諮詢師:

您好!我想向您傾訴和尋求一點建議。

我一直有一種感覺是:父母愛我,可是不喜歡我。

在我的家庭生活裡,母親付出很多,是一個非常盡職的母親。我倆也經常交流很多想法和經歷。在我倆要好時,關係也很像朋友。父親大概不愛我,只是把我當成重要的人。而我感覺從心裡深處更放不下的,是對更親近的母親的懷疑。

我對她的懷疑主要來自三點,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她從很早就向我表達想要個兒子(我是獨女)。有時候我會替她惋惜,但當我自己獨處,想起這個會感到怨恨和不公平。

我其實更希望自己沒有出生,而她的孩子是個男孩,這樣我既不用作為女性更艱難地面對各種掙扎,她也能得其所願。我有時會很努力想向她表現自己,有時又自暴自棄覺得反正沒有意義,她不可能真的開心。

第二點,是她對我表姐和表弟的態度使我非常嫉妒。表姐性格溫和,我媽喜歡她跟她在一起會很開心。表弟是個性格不錯的男孩,無論他做多小的好事,我媽都會覺得新奇讚嘆,表弟跟我們分開,她會很失落。

讓我嫉妒的是,她跟他們在一起會真的非常開心,而跟我在一起她經常陷入抱怨或者焦慮的情緒(一般是抱怨她自己),或者就是一直在走神。(推薦閱讀:【為你點歌】致分離焦慮者:愛好自己,才能好好愛人

第三點,我爸總會讓她失望生氣,可是不管怎樣她的注意力仍然全部放在他身上。只要我爸回來,不管在不在家,她情緒波動都很大,什麼事都不想做了,我想轉移她注意力卻總是失敗,感覺很氣憤。

我知道她愛我總想多付出讓我過得好。可她不喜歡我的性別,不喜歡我的性格。我寧願她自私點不要愛我,只有點喜歡我這個人就行。我有時候恨她,有時候又想她。

我也很怕以後自己有孩子也是女兒,我怕女兒的話會面臨跟我一樣但我無法掙脫的困境,也怕女兒性格更像我而我特別討厭自己的性格,更怕我會像我媽一樣生了女兒卻無法說服自己喜歡,一輩子都在抱怨懊悔。

其它的事情我倆都可以交流或者吵架,但這個感受我不能跟她說,因為她會對我感到愧疚難過,而我仍然是個如果是男孩就好了的女孩。

請問在這樣的心理下,我該怎麼跟她更好的相處呢,真心期盼能得到您的一點建議。感謝!


圖片|來源

諮詢師回覆

你好。我是劉翠莎。跟你一樣,我是人類的一份子,也是女性中的一員。

你在來信中提到「感覺父母愛我,可是不喜歡我。」這讓我好奇,一方面你對父母尤其是母親對自己的態度感到懷疑,另一方面你又使用了最為強烈的表達親密的詞語來定義你感受到的父母對你的情感。

似乎你不僅是懷疑這份愛的,同時你也是確定這份愛的。我想,這絕不是沒有來由的矛盾反應,也許恰恰是你感到父母是矛盾的:他們在表達對你的重視的同時,又在向你傳遞著相反的信號——「媽媽從很早就跟你表達她想要個兒子」、「媽媽跟你在一起時經常陷入對自己的抱怨」、「爸爸讓媽媽失望生氣,媽媽的情緒波動不已」。

媽媽的眼光總是難以帶著飽滿愛意和溫情的聚焦在作為女兒的你身上,你的目光緊緊的追隨著母親,卻總等不到母女間深情的四目相對,而是看見母親憂愁的表情、忙碌而落寞的背影。

也許你在感動於母親盡職付出的同時,你又感到你接受到的母愛帶著強烈的犧牲意味,這讓你感到自己既重要卻又渺小,好像你對於母親的「苦難」負有責任。我想,這樣的愛,無論對於任何一個孩子而言都太沉重了,你多希望「她自私點不要愛我」,你多希望自己能做點什麼,點亮母親的希望、喚醒母親的活力,「你努力表現自己」、「你轉移母親對父親的注意力」。

如果可以,你是要救母親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然而你無奈的發現你是獨立於母親的,所以「你有時又自暴自棄覺得反正沒有意義」,你不能真的左右你的母親。(推薦閱讀:【心理師診療室】給被馴化的孩子:從自己的不安裡長出力量

你對於自己與母親是相分離的兩個個體的感覺,也許比你的母親更明顯。你在來信中描述你的母親「跟你在一起時她經常陷入對自己的抱怨中」,有沒有可能,在那樣的時刻,作為孩子的你是感到自己並沒有真正的擁有一個心理上的母親的,你感到你反而被母親當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成了母親自我傾訴的對象,而不是一個需要呵護關愛照顧的孩子。

由此你好像被奪去了孩子的位置,成為了母親進行自我照顧的內心聽眾。


圖片|來源

分離停滯在生理層面,而沒有達到心理層面,關係看起來親近,實則糾纏矛盾;而心理層面的分離,雖然讓人感到無奈甚至有些哀傷,卻是邁向成熟和獨立、走向真正的親密的開始。

你說你害怕以後你有了女兒⋯⋯你說你好奇「要怎麼跟她更好的相處」。我竟有些欣喜:我想,你的這個「她」,說的既是你媽媽、也是你自己。不知道你是否認同?我想,你也是在思考:你可以如何理解作為女性的你的母親、你可以如何看待作為女性的你自己,以及你將如何讓未來的你擁有你感到理想的母性。

關於如何理解作為女性的你的母親,我想,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課題,正如你提到對母親對你的態度的懷疑;你感受到的來自家庭對你的矛盾反應,這絕對有你的道理:因為如果將鏡頭拉得足夠長足夠遠,我們不難發現社會大環境、時代大背景對待女性的矛盾態度,與此相對,其實也有對待男性的矛盾。

所以,有沒有可能,你感受到的怨恨和不公平,恰恰是你母親對她自己生為女兒身的惋惜、對她經受到的命運艱難感到的掙扎、對外界強加在女性心靈枷鎖的認命和無可奈何?

不得不去看見的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女性被賦予了過高的角色及功能期待,同時又被賦予了相對次要的身份和地位。仿佛在「人」面前有了男女,是有高低主次的。性的魅力不能因其差異性而得到欣賞,反而因其差異性而受到抬舉或貶低。

你在來信中並未更多提及母親的過去,不確定你的母親是怎麼被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呢?在她作為一個女孩的時候,她怎麼被父母養育?她如何理解她的父母養育自己的方式?她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她理想中的女性是什麼樣的呢?

當她出落成為一個亭亭玉立的女子時,她感到欣喜嗎?她對於自己為人妻、為人母是什麼樣的感受?你又是怎麼理解你母親的這一切的呢?(推薦閱讀:新手媽媽的告白:當了母親,才知道母親心中的痛

當然,理解我們的父母從來不是我們自我旅途的終點和目的,而是我們更好的和自己相處的途徑和通道。當你在信中談及你的擔心的時候,我之所以說我竟感到欣喜,在於我感到你敏銳的覺察到了你接受到的影響,而你不希望重蹈覆轍,你希望有所不同。


圖片|來源

而這樣的時候,往往意味著你不打算將自己侷限在被定義的「讓人惋惜的女性」或者是「不被喜歡的孩子」的位置上。這樣的自我探索,也許在大多生活於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母親們、母親的母親們那裡,沒有參照,也沒有答案。所以,這對你而言,不能不說是充滿勇敢精神的超越。

你說你嫉妒媽媽對表姐和表弟的態度,聽起來在那裡你看見了你心裡最想要擁有的母親,有沒有可能那最接近你對理想母性的嚮往——開心的、容光煥發的、新奇的、充滿活力、積極關注的、大方讚嘆的。

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你也散發出這樣的魅力?當你用這樣的充滿母性的目光回視自己的時候,你發現:你是如何感受到開心的?你在做什麼的時候最能喚醒你的熱情和生命力?你感到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態下獨具魅力?

你對自己作為一個生命個體、作為一個女性,你是如何讓自己享受其中,如何創造機會收獲到美好體驗?當你怎麼樣擁抱生活的時候,你感到時光不被蹉跎、此時此刻值得全心投入?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最近一年過春節,我問起我的父親:「當你發現有了我這個女兒,是什麼樣的感覺。」爸爸抽了一口煙,沉默了一會,坦白告訴我說,他並不是從我一出生就有了當父親的感覺的。

他說起一段回憶,那大概是在我 2、3 歲的時候,一天晚上我哭鬧不停,他和我媽媽折騰許久,發現我是吃東西被魚刺卡到了,但他們怎麼也取不出魚刺,頭疼不已,他連夜把我背到醫院。

當醫生把魚刺從我喉嚨取出來後,他看到我止住了哭聲,神情滿足而安定,他說他那時才回過神來,發現我當時一直用我很小很小的手緊緊的抓著他的手指,爸爸說那個時候他的心裡升起來一種感覺:「哎呀,我這個新手老爸很重要!哈哈!」

我翻譯我父親的這句話,有許多版本,其中我覺得我理解得最精準的一個是:

「哎呀,你們有我這個女兒,真好!哈哈!」

即便是孩提時如此依賴於父母的我們,也在不斷地主動地對我們自己、我們的父母、以及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重新賦予意義,在我們離開父母成為自己的過程中不斷地建構著彼此的關係,從而得以實現真正的親密,感受到統合的而非矛盾的親子之愛。

而這,總是首先建立在我們成為、確認並愉悅認領自己的基礎之上。我想,這不僅僅是來信的你的議題,也是回信的我的重要議題之一,也可能是看信的他或她的議題,很感謝你通過講述將我們聚到這裡。願我們在此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諮詢師  劉翠莎



from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bh3Ni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專訪基隆市長林右昌與夫人吳秋英:「建造一條青年返鄉的路」

專訪基隆市市長與夫人,當住在基隆的市民一次次對家鄉失望,誰願意承擔改變這座雨都的責任? 在過去老一輩的印象裡,基隆都掛上不快樂的城市第一名,失業率、自殺率、離婚率高居不下,就連住在基隆的市民,外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來自基隆。是什麼樣的人,願意承擔改變這座灰色雨都的責任?又是什麼樣的人,相信只要去做他的家鄉就會改變? 林右昌,基隆子弟,帶著對國土規劃的專長及中央部會的經驗,接任市長後三年內逆轉基隆墊底的命運,各項施政指數一路攀升,被譽為花最少錢做最多事的「城市魔術師」。今天我們訪問到帶領基隆市府團隊,拿下國土建設特別貢獻獎的林右昌市長及他的夫人吳秋英,一起談談孕育他們長大的家鄉——基隆,以及未來的願景。 林右昌市長在基隆獅球嶺長大,我問他兒時是否想過,長大後要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好?他笑著說:我小時候真的沒有那種看著魚逆流而上的神話。圖片|TONY LEE 李安峰攝影於獅球嶺砲台 我不想讓基隆人繼續看衰自己的家鄉 「以前基隆市民對自己來自基隆這件事,是非常沒有光榮感的,所有的建設幾乎都落後,排名都是倒數,那種對家鄉羞於啟齒,自卑、感到害羞或丟臉的情緒,很難談什麼認同。」 他想做的就是終止這樣的負向循環,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黑白變彩色,把痛苦變快樂,把沒有熱情變成有熱情。他從小住在基隆,目睹基隆由盛轉衰的年代,也明白市民期待了太久但總是落空的心情,對很多的允諾已經不敢再期待。於是他花了很多功夫,把規劃執行出來,尤其找那些是覺得最不可能改變的部分下手,一點一滴的去建立市民及市府團隊對執政者的信心,從小的成功經驗,去累積合作的模式,讓住在這裡的市民慢慢敢去相信,改變是有可能的。 基隆在整個台灣城市的發展史上算是非常早開發的地區,以前人家都說「基隆錢淹腳目」,但是它的腹地相對小,背山面海相對封閉,於是他同時兼備城市的規模與鄉村的性格。在當年,基隆不只是一個港,更是一個生活圈的概念,新北市的雙溪、金山、瑞芳、汐止、貢寮、雙溪其實都會把基隆當作一個市中心的概念,來基隆買東西,來基隆看醫生,來基隆過生活。 市長說:「於是在規畫基隆的時候,我就把整個北北基桃 950 萬人的首都生活圈一起想進去,再去想在這樣的大首都圈裡,基隆可以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擅長城市規畫景觀設計的林右昌市長,怕講解得不夠具體,馬上拿出一幅1854年復刻版的基隆地圖|TONY LEE 李安...

【粵劇女生】20 +歲月入十幾萬、30 破產、40+ 重拾夢想:我有傲骨

專訪粵劇演員 Man,她在最輝煌的演藝時光退下來,驀然回首,她感恩人生 30 的低谷,造就了她更豐盛的人生下半場。 攝影/陳嘉元、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工作室內,造型及化妝師 Man 由一群學生幫忙穿上粵劇戲服。「拉上一點點。」、「前後調轉了﹗」、「不行,再來過。」聲線沉穩,說話乾脆有力。再看照片上帶着文武生妝容的她,輪廓分明,氣宇軒昂,如未見真人,說她是個男兒身,沒半點疑惑。 「我從沒當自己是女人。」 舞台上她是個演活男角的瀟郎(藝名),從不服粵劇界的生存潛規則;現實中是個會為小女生出頭的大家姐,年少得志,風光近十年卻在 30 大關一鋪清袋,人在低谷仍咬緊內心的傲骨。做人有骨氣自然要犧牲,不怕路難行?她拋下一句:「我的人生本來就崎嶇,又何妨?」 身形高挑,輪廓分明,氣宇軒昂,Man 很快便被看中當上文武生。 有關注婚嫁造型或留意靈數占卜的人,也許會認識Man,她是一位婚禮造型及化妝師,同時鑽研生命靈數。擅長將中式美學融入新娘造型;亦敏感生命的覺知,相信人生使命,一切跟她的歷煉有關。她原是學戲出身,自言人生路崎嶇,其實年少時本平步青雲。自 6 歲參與學校表演《紫釵記》後,迷上粵劇,由學生班起步,就被看中當文武生,到不同慈善機構、活動,出演眾多劇目的主角,以為是躍身職業班的優厚條件,然而,初踏門檻,卻因行內的醜陋一面而卻步。 初入職業班,要由低做起,完全不被尊重,像狗一樣被呼喝,大家同是演員,都有阿媽生,為何小角色就要被人「問候」? 感謝當時的囂張:我靠努力上位 「初入職業班,要由低做起,完全不被尊重,像狗一樣被呼喝,大家同是演員,都有阿媽生,為何小角色就要被人『問候』?」最叫人難耐的,是涉及名利關係的潛規則。「10 歲出頭,一位行家說有機會給我出演一角,但前提要買一套戲服,當時母親拒絕,最後角色落入一位願意購買該戲服的太子女身上,我不知角色機會跟買戲服有沒有關係,但令我發現原來選角不只靠能力﹗」也許這不只是粵劇界的文化,而是社會的縮影,在各行各業都有可能遇見不是由能力衡量的工作機會,然而,我們還會執著於自我追求嗎? 帶着文武生妝容及造型的 Man,輪廓分明,氣宇軒昂,活像男兒身 我沒有家底,不想行到某一步為上位而犧牲自己,否則老來會覺得自己骯髒。 從演粵劇就要練好基本功,有實力才對得住藝術,是Man最敬愛的曾玉女老師所教導。所...

《俗女養成記》:39 歲不結婚,我沒孩子沒老公又得罪誰?

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心聲。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39 歲沒房沒車沒子沒老公,在眾人眼中看起來有點可悲。然而如同陳嘉玲,我們憑著一點任性和勇氣,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不覺得這樣的自己,其實超級可愛嗎? 女人到了 39 歲,在世界看來,一點都不可愛了,對不對?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的故事——辛苦工作 20 多年,沒房沒車又沒老公,才發現自己成了別人口中可笑的「俗女」。 謝盈萱飾演的女主角陳嘉玲,年近 40 歲,擔任董事長特助,頭銜看似風光,卻都專門替董事長打理私家事;有個交往四年的男朋友江顯榮,但兩人之間的關係早已逐漸轉變為室友。 陳嘉玲在前男友的婚禮上喝掛,醜態盡現,朋友急忙把她拖進計程車,罵聲:「二十歲喝醉酒是可愛,四十歲是可憐。」 《俗女養成記》用搞笑逗趣的台詞,寫出六年級女孩的真實心聲:覺得自己懂得各種人情世故,其實根本不喜歡也不習慣,別人都假設你應該要過得很好,你也就假裝一切都很好——譬如包給討人厭的前男友一萬二的結婚紅包。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39 歲的女人,彷彿得罪了社會,看起來不可愛,還有點可悲。你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可悲,只得學會接受婚姻,接受現在的工作——儘管知道自己不那麼想要,卻覺得自己已失去勇氣、時間,無法像七、八年級的女孩一樣放棄一切,去追逐自由。 然後呢?六年級的女孩就只能羨慕看著他們嗎? 39 歲的陳嘉玲,述寫了六年級女孩的另一種樣貌:房子車子孩子老公,有了其中一樣,是不是就能承諾我一輩子幸福,甚至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又或者我其實永遠有選擇,去做想做的事? 圖片|《俗女養成記》預告截圖 女人的年齡,從來就不是投資 陳嘉玲有個二姑姑,在三十歲論及婚嫁之時,決定與男友取消婚約,家中吵得雞飛狗跳,年幼時的陳嘉玲在一旁看著,像是看一齣鬧劇,好笑的是,二姑姑沒鬧,鬧騰的是家人,他們大聲嘮叨著越老女人越掉價,看誰還要娶你。(推薦閱讀: 《WWW:請輸入檢索詞》:30 歲以後不結婚的女人,能怎麼活? ) 女人要不要結婚,身旁的人總是比當事人還要著急。陳嘉玲一家的反應,反映出整體社會對女人的設限,三十歲是個門檻,三十歲以前的女人有資格可愛,有任性的資本,大可以談一場轟轟烈烈、不求回報的戀愛。飯桌上家人問什麼時候要結婚,你還可以拿年齡當藉口,笑說「我還年輕」。 然而三十歲以後,遑論來到四十歲的女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