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解決孤獨的關鍵,是用成熟的愛建立好的關係

「孤獨」不是只在獨處時出現,有時即便身處親密關係中,我們仍會有這樣的孤獨感。從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的著作《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帶你從心理學看孤獨。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半夜睡不著刷刷手機,時間太晚不便找人聊天,想發個朋友圈,又不知道發什麼,也不知道要發給誰看,勉強寫了兩句還是刪掉了,把手機放下,面對黑暗驀地有一陣很孤獨的感覺⋯⋯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孤單,是因為身邊沒有親密的人陪伴。然而在某些時刻,即便身處在親密的關係中,我們仍然會感到孤獨。

這種孤獨感來自何處?孤獨會如何影響生活?我們又該建立什麼樣的關係來面對孤獨?今天,我們為大家導讀一下著名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中有關「孤獨」的部分來聊聊這些話題。

孤獨的三種類型,你有幾種?

「孤獨」這個詞經常被使用,還會與「孤單」、「寂寞」相區分,就像英語裡反覆被提及的「loneliness」和「solitude」,其中的差別主要是人們面對同一種處境時的不同態度和感受,有些人煩躁難耐,有些人坦然自足。

孤獨的具體處境有很多,歐文・亞隆將孤獨劃分成了三類:

第一類是「人際孤獨」:這種孤獨最為普遍,主要是指與他人的分離。比如缺乏一定的社交能力,在新的環境中沒什麼交心的朋友;比如親近的人發生了嚴重的意外事故等等。

第二類是「心理孤獨」:這種孤獨相對特殊,人在面對巨大的壓力或創傷時,可能會將內心的一部分進行割裂,壓制自己的慾望或情感,來避免可能遭受的傷害,而分割內心的過程,有可能造成人與自我的隔離與斷裂。人們會因為和內心存在撕裂,而感到孤獨。這種孤獨感的消除,需要依靠個人對於自我的修復和對痛苦的處理。

第三類是「存在孤獨」:存在孤獨是指個人與任何其他生命之間存在著的無法跨越的鴻溝,比如兩個人愛得如膠似漆,但他們在本質上依然是兩個無法融合的個體,有著明確的身體邊界,他們的思想和感情會因不同的生活經驗,始終存在一定難以溝通的部分。所以,存在孤獨不僅是心理上的一種感受,還是我們作為生命個體的基本事實之一。


圖片|來源

存在孤獨並不像這個詞本身那樣抽象,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時常遇到它。一個人不斷成長,要逐漸為自己的生活做選擇,減少家人對自己的幫助或掌控。這是走向個體自由的過程,也是不斷分離的過程。當我們自由時、為自己做決定時,時常會伴隨著無助感和恐慌感,這些就來自於存在孤獨。

面對死亡也容易觸發人對存在孤獨的感知。死亡本身是死者與世界最徹底的分離。這種分離讓一些生者意識到自身與周圍的連接只是暫時的。死亡讓人看到了自我生命與周遭世界在本質上的隔絕狀態,因此感到孤獨。

存在孤獨與人際孤獨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存在孤獨更像是人生的底色,我們用人際關係讓自己暫時地與之隔絕。但在人際孤獨出現時,我們就可能察覺到這一切背後那無法消除的孤獨感。

為了逃避孤獨,人們可能會陷入扭曲的關係

孤獨會引發焦慮,心理學家弗洛姆甚至認為,因分離體驗而來的焦慮是所有焦慮的來源。人無法長期忍受焦慮不安的狀態,所以對孤獨的恐懼會成為一股強大的內驅力,驅使我們做出生活選擇。

如果無法坦然接受孤獨,沒有足夠的力量直面它,人很可能選擇間接的方式逃避孤獨,將人際關係視為一種工具遮掩孤獨,歐文·亞隆對此總結了常見的三種方式:

1. 活在他人眼中

在形容「孤獨」時,人們可能會有這樣的描述:「我很孤獨,因為我覺得根本沒有人注意我、在意我。」小孩子也有不少求父母關注的行為表現。很多人覺得,「被看見」是建立一份關係的前提,「總是被看見」是一段關係牢固的證明。

所以,有些人逃避孤獨,是通過做出一系列行為引發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盡可能地佔用他人的注意力,從而感受自己的存在,獲得安全感。比如,有些人穿特立獨行的衣服吸引眼球,而他們本身可能並不喜歡;比如,有些人在恢復階段仍然裝作病得很難受,只是為了尋求他人的照顧;甚至有些人的自殺行為也並非以死亡為目的,而是讓特定的人注意自己。

在親密關係中,過度依賴的人也有類似的表現。他們害怕孤獨,恐懼於可能的分離,常常處在不安狀態,所以他們會做出一些可能破壞關係的極端行為,以此來確認對方是否真的在乎自己、愛自己。

2. 融合共生

前面講到,當我們作為獨立個體面對生活時,我們會感受到存在孤獨,所以每一個人都面對著一個矛盾:成為自由的個體,就必須承受孤獨。有些人為了逃避孤獨,放棄了自由,捨棄了自身,選擇進入一段融合共生的關係。

施受虐關係,是最典型的共生狀態。受虐者為了融合表現出極強的依賴感、完全的自我犧牲,願意為別人做任何事,忍受痛苦又享受痛苦,而施虐者恰恰是享受支配感的人,甚至以羞辱、主宰別人為樂,這樣的兩個人就形成了互補,一方是通過被別人控制,另一方是通過控制別人,兩人都獲得一定的聯繫感和安全感。

這種逃避方式也可能發生在人與某些事物之間,比如某個使命、項目、團體、政權或國家等,著裝一致、語言一致、生活方式一致,這些都可以使人擺脫孤獨感。但在這樣的融合關係中,自我是不存在的,因為人自身已經被工具化。

3. 性,作為非完整連接

建立一段完整深刻的人際關係是困難的,有些逃避孤獨的人便將性關係作為建立與他人連接的便捷方式。他們覺得,身體上的交流至少是直接的、實在的。

在性方面上,強迫性性慾是對孤獨感的一種常見反應。

歐文・亞隆如此論述:「濫交為孤獨的個體提供了一種強大但卻短暫的安慰。之所以短暫是因為這並不是真正的關係,而是關係的拙劣仿造。帶有強迫性的性關係打破所有真正關係的規則,把對方當作是工具,使用的只是對方的一部分,與之建立關係的也只是對方的一部分。」

所以,為了逃避孤獨、而有強迫性性衝動的人並不真的瞭解對方,不關心對方的成長,也不關心對方內心的完整。(推薦閱讀:有人陪伴卻覺得孤獨?談另一種孤獨的可能

以上這些行為或關係之所以是扭曲的、混亂的,是因為在這些關係中,人並不是將他人視為一個有複雜感情的人、有豐富內心世界的人,而是將之視為一個道具,為了某種功能而存在於自己的世界。


圖片|來源

解決孤獨的關鍵,是用成熟的愛建立好的關係

我們該如何面對孤獨而不陷入扭曲的關係?

人無法完全不孤獨。因為存在孤獨是人作為生命個體的生存背景,無法消除,所以在歐文・亞隆看來,在通過建立關係面對孤獨之前,人必須對孤獨有一個的正確態度:人要接納孤獨作為人生的背景,有承受它的勇氣,只有這樣人才能夠真正地去愛別人,因恐懼而來的愛慾,往往無法建立真正的聯繫。

亞隆提出要用成熟的愛來面對孤獨,這包含了以下4點:

1. 以無所求的方式開始建立關係

說起「無所求的愛」,很多人會反問:一個人怎麼會只因對方本身而去愛另一個人?如果不去考慮對方能夠提供什麼、能付出多少,最後後悔了怎麼辦?

一段關係當然是複雜的,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兩個人的長久結合需要面對具體的生存壓力。

但無所求的愛強調的是,人在建立關係時不該以索求和交易作為核心動機。比如有些人總是在想:「我和他在一起能不能得到足夠的關愛?」如果這些想法成為一段關係的根基,一旦其中有人感到「交易不當」,關係很可能就破裂。

這樣的關係才具備一種真誠性,也才有真誠的關係得以發生的基礎。愛出自無所求,這並不意味著愛沒有回報。只是這些回報不是愛的動機,因為它們是無法求得的,是成熟的愛自然產生的。

這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狀態:很多人在關係中看似只付出不索取,卻不是一種無所求的愛,他們可能是在用「失衡」的付出,想要強迫對方、綁架對方的一些選擇。(推薦閱讀:關係的拯救者情結:付出愛,只為了換取自己的存在感

而無所求,也不意味著沒有底線,在一段無所求的關係中,我們的狀態是輕鬆愉快的——你可以無所求,對方不會當作是理所當然,對方還是尊重你作為平等的個體,不會總是讓你感受到「被剝削」的痛苦感。


圖片|來源

2. 主動去愛,這本身也是自我力量的展現

有些人害怕在互動關係中成為主動的一方,是因為他們覺得主動的一方處在劣勢,如果自己主動付出的真心和愛意沒有得到回應,這不僅是浪費,還令人傷心。這樣的想法是在將「愛」視為一種有限的資源,自己會在給予的過程中感覺被消耗了,所以他們渴求的愛的方式是交易式的、或囤積式的。

然而,成熟的愛是指,認識到愛本身並不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式的存在,它是一種能力,不會因為「給予」而變少。

主動去愛,人們才擁有更多的機會與他人建立深厚的關係。

3. 進入對方的生命和世界

如果只是主動的給予,而毫無在乎自己的關愛是否符合對方的需求,這樣的愛註定是盲目的。所以,成熟的愛也包含著對另一個人的真正瞭解。

在我們瞭解另一個人的過程中,很容易將自己的幻想強加在對方身上。真正的瞭解,是依照對方的本來的樣子來瞭解,必須傾聽對方,以共情的方式進入對方的生命。只有這樣,對方才可能擺脫一種工具性的存在,以完整、豐富的生命個體出現在我們面前,才會構成真正的對話和關係。

4. 愛不是吞噬——是彼此分享孤獨感從而緩解孤獨

人們常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覺得獨占一個人的衝動和情感才是愛,越是想要獨占對方,才是愛得越深的表現。亞隆指出,成熟的愛是兩個完整生命之間的積極互動,就像弗洛姆所說的,是「保存人的完整和個體性的情況下的結合。」

成熟的愛之所以讓我們更有力量地面對孤獨,是因為在這種愛裡,我們承認了孤獨是個體的生存事實。我們之所以不恐懼於孤獨,是因為我們在尊重彼此獨立的前提下,依然相信兩個人可以通過「分享孤獨感」來緩解孤獨。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我還沒有找到如此成熟的關係,我又該如何面對那揮之不去的孤獨感?歐文・亞隆下面的這段論述可以作為回答:

「我們都是黑暗海洋上行駛的孤獨船隻。我們可以看到其他船上的燈光,雖然我們無法碰觸這些船,但是它們的存在以及處境的相似給我們提供了莫大的安慰。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全然孤獨和無助。(推薦閱讀:【劉同專文】做一個願意在黑暗裡,找光的人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走出自己的封閉空間,發現他人在同樣的孤獨和恐懼中,我們對孤獨的恐懼就會轉為對他人的同情,使我們不再那樣驚慌。」

孤獨是促進關係的。願你能讓孤獨感,成為你走向他人的積極動力,願你張開眼睛看到那些和你一樣深陷孤獨的生命,願你有勇氣成為那個首先給出微笑,主動給予支持與愛的人。



from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zw0A1e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專訪基隆市長林右昌與夫人吳秋英:「建造一條青年返鄉的路」

專訪基隆市市長與夫人,當住在基隆的市民一次次對家鄉失望,誰願意承擔改變這座雨都的責任? 在過去老一輩的印象裡,基隆都掛上不快樂的城市第一名,失業率、自殺率、離婚率高居不下,就連住在基隆的市民,外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來自基隆。是什麼樣的人,願意承擔改變這座灰色雨都的責任?又是什麼樣的人,相信只要去做他的家鄉就會改變? 林右昌,基隆子弟,帶著對國土規劃的專長及中央部會的經驗,接任市長後三年內逆轉基隆墊底的命運,各項施政指數一路攀升,被譽為花最少錢做最多事的「城市魔術師」。今天我們訪問到帶領基隆市府團隊,拿下國土建設特別貢獻獎的林右昌市長及他的夫人吳秋英,一起談談孕育他們長大的家鄉——基隆,以及未來的願景。 林右昌市長在基隆獅球嶺長大,我問他兒時是否想過,長大後要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好?他笑著說:我小時候真的沒有那種看著魚逆流而上的神話。圖片|TONY LEE 李安峰攝影於獅球嶺砲台 我不想讓基隆人繼續看衰自己的家鄉 「以前基隆市民對自己來自基隆這件事,是非常沒有光榮感的,所有的建設幾乎都落後,排名都是倒數,那種對家鄉羞於啟齒,自卑、感到害羞或丟臉的情緒,很難談什麼認同。」 他想做的就是終止這樣的負向循環,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黑白變彩色,把痛苦變快樂,把沒有熱情變成有熱情。他從小住在基隆,目睹基隆由盛轉衰的年代,也明白市民期待了太久但總是落空的心情,對很多的允諾已經不敢再期待。於是他花了很多功夫,把規劃執行出來,尤其找那些是覺得最不可能改變的部分下手,一點一滴的去建立市民及市府團隊對執政者的信心,從小的成功經驗,去累積合作的模式,讓住在這裡的市民慢慢敢去相信,改變是有可能的。 基隆在整個台灣城市的發展史上算是非常早開發的地區,以前人家都說「基隆錢淹腳目」,但是它的腹地相對小,背山面海相對封閉,於是他同時兼備城市的規模與鄉村的性格。在當年,基隆不只是一個港,更是一個生活圈的概念,新北市的雙溪、金山、瑞芳、汐止、貢寮、雙溪其實都會把基隆當作一個市中心的概念,來基隆買東西,來基隆看醫生,來基隆過生活。 市長說:「於是在規畫基隆的時候,我就把整個北北基桃 950 萬人的首都生活圈一起想進去,再去想在這樣的大首都圈裡,基隆可以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擅長城市規畫景觀設計的林右昌市長,怕講解得不夠具體,馬上拿出一幅1854年復刻版的基隆地圖|TONY LEE 李安...

【粵劇女生】20 +歲月入十幾萬、30 破產、40+ 重拾夢想:我有傲骨

專訪粵劇演員 Man,她在最輝煌的演藝時光退下來,驀然回首,她感恩人生 30 的低谷,造就了她更豐盛的人生下半場。 攝影/陳嘉元、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工作室內,造型及化妝師 Man 由一群學生幫忙穿上粵劇戲服。「拉上一點點。」、「前後調轉了﹗」、「不行,再來過。」聲線沉穩,說話乾脆有力。再看照片上帶着文武生妝容的她,輪廓分明,氣宇軒昂,如未見真人,說她是個男兒身,沒半點疑惑。 「我從沒當自己是女人。」 舞台上她是個演活男角的瀟郎(藝名),從不服粵劇界的生存潛規則;現實中是個會為小女生出頭的大家姐,年少得志,風光近十年卻在 30 大關一鋪清袋,人在低谷仍咬緊內心的傲骨。做人有骨氣自然要犧牲,不怕路難行?她拋下一句:「我的人生本來就崎嶇,又何妨?」 身形高挑,輪廓分明,氣宇軒昂,Man 很快便被看中當上文武生。 有關注婚嫁造型或留意靈數占卜的人,也許會認識Man,她是一位婚禮造型及化妝師,同時鑽研生命靈數。擅長將中式美學融入新娘造型;亦敏感生命的覺知,相信人生使命,一切跟她的歷煉有關。她原是學戲出身,自言人生路崎嶇,其實年少時本平步青雲。自 6 歲參與學校表演《紫釵記》後,迷上粵劇,由學生班起步,就被看中當文武生,到不同慈善機構、活動,出演眾多劇目的主角,以為是躍身職業班的優厚條件,然而,初踏門檻,卻因行內的醜陋一面而卻步。 初入職業班,要由低做起,完全不被尊重,像狗一樣被呼喝,大家同是演員,都有阿媽生,為何小角色就要被人「問候」? 感謝當時的囂張:我靠努力上位 「初入職業班,要由低做起,完全不被尊重,像狗一樣被呼喝,大家同是演員,都有阿媽生,為何小角色就要被人『問候』?」最叫人難耐的,是涉及名利關係的潛規則。「10 歲出頭,一位行家說有機會給我出演一角,但前提要買一套戲服,當時母親拒絕,最後角色落入一位願意購買該戲服的太子女身上,我不知角色機會跟買戲服有沒有關係,但令我發現原來選角不只靠能力﹗」也許這不只是粵劇界的文化,而是社會的縮影,在各行各業都有可能遇見不是由能力衡量的工作機會,然而,我們還會執著於自我追求嗎? 帶着文武生妝容及造型的 Man,輪廓分明,氣宇軒昂,活像男兒身 我沒有家底,不想行到某一步為上位而犧牲自己,否則老來會覺得自己骯髒。 從演粵劇就要練好基本功,有實力才對得住藝術,是Man最敬愛的曾玉女老師所教導。所...

《俗女養成記》:39 歲不結婚,我沒孩子沒老公又得罪誰?

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心聲。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39 歲沒房沒車沒子沒老公,在眾人眼中看起來有點可悲。然而如同陳嘉玲,我們憑著一點任性和勇氣,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不覺得這樣的自己,其實超級可愛嗎? 女人到了 39 歲,在世界看來,一點都不可愛了,對不對?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的故事——辛苦工作 20 多年,沒房沒車又沒老公,才發現自己成了別人口中可笑的「俗女」。 謝盈萱飾演的女主角陳嘉玲,年近 40 歲,擔任董事長特助,頭銜看似風光,卻都專門替董事長打理私家事;有個交往四年的男朋友江顯榮,但兩人之間的關係早已逐漸轉變為室友。 陳嘉玲在前男友的婚禮上喝掛,醜態盡現,朋友急忙把她拖進計程車,罵聲:「二十歲喝醉酒是可愛,四十歲是可憐。」 《俗女養成記》用搞笑逗趣的台詞,寫出六年級女孩的真實心聲:覺得自己懂得各種人情世故,其實根本不喜歡也不習慣,別人都假設你應該要過得很好,你也就假裝一切都很好——譬如包給討人厭的前男友一萬二的結婚紅包。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39 歲的女人,彷彿得罪了社會,看起來不可愛,還有點可悲。你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可悲,只得學會接受婚姻,接受現在的工作——儘管知道自己不那麼想要,卻覺得自己已失去勇氣、時間,無法像七、八年級的女孩一樣放棄一切,去追逐自由。 然後呢?六年級的女孩就只能羨慕看著他們嗎? 39 歲的陳嘉玲,述寫了六年級女孩的另一種樣貌:房子車子孩子老公,有了其中一樣,是不是就能承諾我一輩子幸福,甚至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又或者我其實永遠有選擇,去做想做的事? 圖片|《俗女養成記》預告截圖 女人的年齡,從來就不是投資 陳嘉玲有個二姑姑,在三十歲論及婚嫁之時,決定與男友取消婚約,家中吵得雞飛狗跳,年幼時的陳嘉玲在一旁看著,像是看一齣鬧劇,好笑的是,二姑姑沒鬧,鬧騰的是家人,他們大聲嘮叨著越老女人越掉價,看誰還要娶你。(推薦閱讀: 《WWW:請輸入檢索詞》:30 歲以後不結婚的女人,能怎麼活? ) 女人要不要結婚,身旁的人總是比當事人還要著急。陳嘉玲一家的反應,反映出整體社會對女人的設限,三十歲是個門檻,三十歲以前的女人有資格可愛,有任性的資本,大可以談一場轟轟烈烈、不求回報的戀愛。飯桌上家人問什麼時候要結婚,你還可以拿年齡當藉口,笑說「我還年輕」。 然而三十歲以後,遑論來到四十歲的女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