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小苗專欄|我們渴望被愛,也渴望被愛的是真實的自己

沒有人真的不渴望被愛,只是那樣深層的呼喚具有但書——我們渴望被愛的是真實的自己。

2018 年我在政大 X 書院開過一堂實驗性的廣義創作課,主題與愛情有關,命名為「新男友.集體創作工作坊」。參與者來自校內外不同科系,平均年齡 25 歲以下,多半不是主修藝術專長的學生。

工作坊開始的時候,我請參與者提出關於愛情,各自最想獲得解答的問題。我們把問題放在社群媒體的私密社團上票選,再就獲票最多的幾個題目展開辯論。那些題目分別是:

「如何讓我愛的人愛我?」
「怎樣才知道自己愛上一個人?」
「為什麼害怕和控制會把愛吃掉?」
「如何放下?」
「怎麼在愛裡面不要失去自己?」
「怎麼知道對方也真的愛你?」
「為什麼不夠了解一個人的全部仍然會不自主的喜歡和靠近對方?」
「覺得喜歡別人很麻煩怎麼辦?」
「怎麼知道自己到底是真的喜歡一個人的本質,還是是認定一個人並喜歡自己腦中的他?」
「人只能愛一個人嗎?」

每題都是世紀懸案,無限發散的話,大概可以討論到人類滅亡。但工作坊僅為期兩週末,放任大腦思考太久不會有好結果。所以我緊接著請參與者們設想心中完美的約會情境,分組配對之後,在雙方同意的範圍之內,實際陪伴對方實現。另外我也請參與者們,嘗試近距離注視與嗅聞彼此,跨過最表層的身體界線,自主選擇週末想要私下見面的對象。

最後,參與者們將兩週來身心經歷的私密體驗,轉化為具有個人觀點的公開表演形式發表。結果令我驚喜。坦白說,還超越了我的預想,我感受到許多比平常我進小劇場看戲,更直接觸動我的洞見與作品能量。

悲劇般的渴望,及其未能說出的但書

有一組創作者,事先預錄各種具有反對意義的語詞,錄完後即封箱,約定不再聽第二次。隔天上台,他們當眾宣告自己的夢想,彼時卻聽見,那些由自己創造的,自己對自己的拒絕,嚴厲、輕蔑地,一次又一次從後方傳到台前。

「不要。你不行。你根本做不到。不可以。我叫你不要再說了。不准。你不可能會成功。」

有人摀起耳朵,嘗試忽略;有人倔強地和每一句自己說的「不可以」爭得面紅耳赤;也有人就此噤聲,一個人站在台上靜靜流淚。僅是旁觀的我也深受震撼,那是所有因交付過真心而受挫的人,都能感同身受的苦澀。

另一位創作者,演出一開始,便如同安靜的鬼魂漫遊四方。她徘迴在觀眾與舞台之間,有時逼近,有時遠離,有時又冷不防地貼在觀眾耳邊悄聲詢問:「你愛我嗎?」奇異的感性,空間偌大,簡短的一句話,卻讓人無處可躲。不管對方如何回答,她不斷地問同樣的問題,平靜無波的聲調,到最後變得悲痛異常、歇斯底里。

還有一位創作者,在眾目睽睽之下和男友協議分手。他們透過社交軟體的對話框一來一往,隨著打字的敲擊聲越趨激烈,現場更加鴉雀無言。對彼此還有所留戀的兩人,無法在關係的進退維谷間找到共識,而那些不偏不倚,朝對方痛處重重踩下的相互指責,即時投影在大螢幕上,殘忍地讓人難以呼吸。

演出結束後,我和學生們從情感震盪的餘波中回神,我們討論,然後發現,形式截然不同的悲劇,最終試圖表達的竟是相似的渴望:沒有人真的不渴望被愛,只是那樣深層的呼喚具有但書——我們渴望被愛的是真實的自己。

完美是一個假命題,被鎖在沒有勇氣成為自己的恐懼裡

真實的自己,不總是完美無缺。有時他會無端找碴,自己恐嚇自己;會因為不知如何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而變得緊迫盯人;甚至對戀人索求不成時,轉向攻擊對方。

親密關係像一頭猛獸,毫不費力便能扯下我們竭盡心思才穿戴完整的華服與禮帽——真是一個難纏的對手——那些深藏心底的防衛機制,明明如此奧麗機巧,每座冰山的完美尖角,都是耗時良久、痛定思痛後,才鑿建完成的,怎麼會那麼隨便,就被小小一顆自我懷疑的泡沫炸個粉碎?

我們瞪著身上皮綻肉開的抓痕不可置信:也許比起渴求被愛,直視自己在關係中,猛然露餡的種種粗鄙、貪婪、矯情、傲慢、自卑或脆弱⋯⋯等陰暗面,更令人感覺天誅地滅。

「但到底是誰跟妳說,完美的人才值得擁有美好的愛情呢?」

精美的妝容被眼淚刮花無數次以後,鏡子裡的小丑突然不再和我同手同腳。

我看著她,像掙脫了操偶師擺佈的木偶,誇張地對我擠眉弄眼,第一次清楚地發現:天啊,她真的長得好醜。她好失控、好瘋狂,但這是怎麼一回事?她看起來不但不可笑了,還很有自己的特色。

那是一個決定性的瞬間。一隻木偶躍躍欲試,從成堆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木偶群裡跳下來,扯開了掛在身上的標價,縱身成為了真人。從此以後她得接受,一切都可能會壞掉、會被磨損,她會心碎,但她能夠穿上自己選擇的鞋,開口說出最想說的話,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

然後她才能比誰都更明白:在渴望被愛之前,要先有勇氣成為真實的自己。

沒有走到最後的愛情不是懲罰,成為自己必須付出代價

前幾天我看了 2017 年橫掃奧斯卡的熱門電影《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原本我對這部片一直沒有太大興趣,但L說他和我分手後,每看這部電影的結局片段必哭,燃起了我的好奇心。

在《樂來越愛你》裡,為了站上舞台表演而不斷努力的女演員,和嚮往開設爵士酒吧的鋼琴手,兩人難得知遇相愛,最終因為夢想歧異,選擇讓戀情劃下句點。

The ending scene of "La La Land"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by Lionsgate UK.

電影最後一段,功成名就的女主角 Mia(Emma Stone 飾)和她的丈夫,偶然來到昔日戀人Sebastian(Ryan Gosling 飾)經營的酒吧,男主角發現了Mia的身影,在台上默默彈奏起兩人定情的鋼琴曲。當熟悉的主題旋律「Mia & Sebastian's Theme (Late For The Date)」再次揚起,迥異於現實的美好結局,在兩人眼前如電影膠卷放映。

在那沒有破口的平行宇宙裡,他們不曾分離。每個令人懊悔的時間節點、引發衝突的關鍵事件,通通重來了一遍,而這次他們選擇了「正確答案」。

「⋯⋯那段煩死了!人生沒有假如!那男的明明自己過還比較爽好嗎!」我偷偷擤乾了鼻涕眼淚,不想被任何人發現我難過。我打從心底痛恨 L 叫我看這種煽情的東西。

「妳這個沒血沒淚的人。」L豎起了他的獅子毛,準備隨時跟我打一場,就像我們還在交往的時候一樣,沒人想學會示弱的技巧。

但吵歸吵,我們也都知道,一段愛情走到了盡頭,再多遺憾也無法假裝是浪漫。我們都是心痛著拿失去的戀情,贖回另一種讓自己活命的可能。我沒有對L說出口的是:再給 Mia 和 Sebastian 一百次搭上時光機的機會,他們還是會在一樣的時機,說出一樣傷人傷己的話,迎來一樣的結局。


圖片|《樂來越愛你》

因為如果不這麼做,他們無法成為自己。

那才是唯一能改變過去的鑰匙。為了走向未來,承擔此刻的必然。

「我不想再做了,不想再丟臉,我已經試鏡太多次,沒有一次成功的。 」
「妳就是個小孩。」
「我已經努力成長!」
「妳就是個小孩,妳現在哭得像個小孩。」

《樂來越愛你》的台詞我最喜歡這段。成為自己,不只需要勇氣,還得承認,這從來不是一件能夠投機取巧的事情。它是一趟永遠在路上的旅程。所以 Mia 擦乾眼淚之後,還是去試鏡了,而那次試鏡,將她的人生帶往了意想不到之處。她並不是在愛情和夢想之間選擇其一,而是選擇往前走,選擇經過愛情與夢想的洗禮,長成獨一無二的個體。

相信足夠深刻的關係,禁得起一再的轉化

我記得得很清楚,在「新男友.集體創作工作坊」結束之前,我請參與者們再問一次,心中關於愛情,最想獲得解答的問題。所有人不約而同,在不自覺的狀態下,都改用了「我」作為提問的主詞:

「我為什麼那麼需要安全感?」
「我想知道我真正渴望的是男性還是女性?」
「我為什麼會在說真心話的時候哭出來?」
「我覺得我現在需要的不是愛情,或者說,能讓我強烈感覺到愛的,不是某個人,那會是什麼呢?」

這是一段神奇的旅程:每個從關注他人回應或思索抽象本質出發的困惑,繞了一圈,變成了比愛情更遼闊,以自身為主題的問題。

愛情像雙面鏡,一面創作想望,一面讓人映照自己。然而也有人有幸,不被這個奇幻的濾鏡左右,不全然盲目,不照單全收,彼此遇見、承接、啟發過對方最無所掩飾的那一面。

《只是孩子》(Just Kids)是我每隔兩三年就會想要重看一次的書。這本回憶錄不只紀載了龐克搖滾詩人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與她的攝影師愛人羅柏.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一起創作、相愛與探索自我的故事,也側寫了 1970 年代以降,在紐約城內風起雲湧的音樂與視覺藝術簡史。


圖片|Lloyd Ziff (b. 1947), "Robert Mapplethorpe and Patti Smith", Brooklyn, New York, 1968.

Patti 和 Robert 曾愛得無比堅定。他們彼此扶持,一起生活創作,在共同信仰的藝術中,共度最窮困潦倒,卻也如星辰發亮的時刻。不管身處如何棘手的處境,當其中一人狀態貧弱時,另一人就必須展現出絕對的強韌——兩人曾做過如此美麗的約定。

他們是彼此生命旅途中最無可或缺的謬思,但最後還是不得不分手,因為 Robert 發現了他無法阻擋自己對於男性身體的強烈渴望,那是一條嚴峻而孤獨的道路。在他們感情分道揚鑣的路口,她說她知道他對她的愛並沒有少過。

「Robert 和我依舊堅守著我們的誓言,不會離開對方。我從不曾透過性向的透鏡去看他,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完整無缺,他是我今生最完美的藝術家。」

這或許是我聽過最動人的情話。



from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p8vZ6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粵劇女生】20 +歲月入十幾萬、30 破產、40+ 重拾夢想:我有傲骨

專訪粵劇演員 Man,她在最輝煌的演藝時光退下來,驀然回首,她感恩人生 30 的低谷,造就了她更豐盛的人生下半場。 攝影/陳嘉元、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工作室內,造型及化妝師 Man 由一群學生幫忙穿上粵劇戲服。「拉上一點點。」、「前後調轉了﹗」、「不行,再來過。」聲線沉穩,說話乾脆有力。再看照片上帶着文武生妝容的她,輪廓分明,氣宇軒昂,如未見真人,說她是個男兒身,沒半點疑惑。 「我從沒當自己是女人。」 舞台上她是個演活男角的瀟郎(藝名),從不服粵劇界的生存潛規則;現實中是個會為小女生出頭的大家姐,年少得志,風光近十年卻在 30 大關一鋪清袋,人在低谷仍咬緊內心的傲骨。做人有骨氣自然要犧牲,不怕路難行?她拋下一句:「我的人生本來就崎嶇,又何妨?」 身形高挑,輪廓分明,氣宇軒昂,Man 很快便被看中當上文武生。 有關注婚嫁造型或留意靈數占卜的人,也許會認識Man,她是一位婚禮造型及化妝師,同時鑽研生命靈數。擅長將中式美學融入新娘造型;亦敏感生命的覺知,相信人生使命,一切跟她的歷煉有關。她原是學戲出身,自言人生路崎嶇,其實年少時本平步青雲。自 6 歲參與學校表演《紫釵記》後,迷上粵劇,由學生班起步,就被看中當文武生,到不同慈善機構、活動,出演眾多劇目的主角,以為是躍身職業班的優厚條件,然而,初踏門檻,卻因行內的醜陋一面而卻步。 初入職業班,要由低做起,完全不被尊重,像狗一樣被呼喝,大家同是演員,都有阿媽生,為何小角色就要被人「問候」? 感謝當時的囂張:我靠努力上位 「初入職業班,要由低做起,完全不被尊重,像狗一樣被呼喝,大家同是演員,都有阿媽生,為何小角色就要被人『問候』?」最叫人難耐的,是涉及名利關係的潛規則。「10 歲出頭,一位行家說有機會給我出演一角,但前提要買一套戲服,當時母親拒絕,最後角色落入一位願意購買該戲服的太子女身上,我不知角色機會跟買戲服有沒有關係,但令我發現原來選角不只靠能力﹗」也許這不只是粵劇界的文化,而是社會的縮影,在各行各業都有可能遇見不是由能力衡量的工作機會,然而,我們還會執著於自我追求嗎? 帶着文武生妝容及造型的 Man,輪廓分明,氣宇軒昂,活像男兒身 我沒有家底,不想行到某一步為上位而犧牲自己,否則老來會覺得自己骯髒。 從演粵劇就要練好基本功,有實力才對得住藝術,是Man最敬愛的曾玉女老師所教導。所...

專訪基隆市長林右昌與夫人吳秋英:「建造一條青年返鄉的路」

專訪基隆市市長與夫人,當住在基隆的市民一次次對家鄉失望,誰願意承擔改變這座雨都的責任? 在過去老一輩的印象裡,基隆都掛上不快樂的城市第一名,失業率、自殺率、離婚率高居不下,就連住在基隆的市民,外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來自基隆。是什麼樣的人,願意承擔改變這座灰色雨都的責任?又是什麼樣的人,相信只要去做他的家鄉就會改變? 林右昌,基隆子弟,帶著對國土規劃的專長及中央部會的經驗,接任市長後三年內逆轉基隆墊底的命運,各項施政指數一路攀升,被譽為花最少錢做最多事的「城市魔術師」。今天我們訪問到帶領基隆市府團隊,拿下國土建設特別貢獻獎的林右昌市長及他的夫人吳秋英,一起談談孕育他們長大的家鄉——基隆,以及未來的願景。 林右昌市長在基隆獅球嶺長大,我問他兒時是否想過,長大後要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好?他笑著說:我小時候真的沒有那種看著魚逆流而上的神話。圖片|TONY LEE 李安峰攝影於獅球嶺砲台 我不想讓基隆人繼續看衰自己的家鄉 「以前基隆市民對自己來自基隆這件事,是非常沒有光榮感的,所有的建設幾乎都落後,排名都是倒數,那種對家鄉羞於啟齒,自卑、感到害羞或丟臉的情緒,很難談什麼認同。」 他想做的就是終止這樣的負向循環,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黑白變彩色,把痛苦變快樂,把沒有熱情變成有熱情。他從小住在基隆,目睹基隆由盛轉衰的年代,也明白市民期待了太久但總是落空的心情,對很多的允諾已經不敢再期待。於是他花了很多功夫,把規劃執行出來,尤其找那些是覺得最不可能改變的部分下手,一點一滴的去建立市民及市府團隊對執政者的信心,從小的成功經驗,去累積合作的模式,讓住在這裡的市民慢慢敢去相信,改變是有可能的。 基隆在整個台灣城市的發展史上算是非常早開發的地區,以前人家都說「基隆錢淹腳目」,但是它的腹地相對小,背山面海相對封閉,於是他同時兼備城市的規模與鄉村的性格。在當年,基隆不只是一個港,更是一個生活圈的概念,新北市的雙溪、金山、瑞芳、汐止、貢寮、雙溪其實都會把基隆當作一個市中心的概念,來基隆買東西,來基隆看醫生,來基隆過生活。 市長說:「於是在規畫基隆的時候,我就把整個北北基桃 950 萬人的首都生活圈一起想進去,再去想在這樣的大首都圈裡,基隆可以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擅長城市規畫景觀設計的林右昌市長,怕講解得不夠具體,馬上拿出一幅1854年復刻版的基隆地圖|TONY LEE 李安...

《俗女養成記》:39 歲不結婚,我沒孩子沒老公又得罪誰?

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心聲。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39 歲沒房沒車沒子沒老公,在眾人眼中看起來有點可悲。然而如同陳嘉玲,我們憑著一點任性和勇氣,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不覺得這樣的自己,其實超級可愛嗎? 女人到了 39 歲,在世界看來,一點都不可愛了,對不對?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的故事——辛苦工作 20 多年,沒房沒車又沒老公,才發現自己成了別人口中可笑的「俗女」。 謝盈萱飾演的女主角陳嘉玲,年近 40 歲,擔任董事長特助,頭銜看似風光,卻都專門替董事長打理私家事;有個交往四年的男朋友江顯榮,但兩人之間的關係早已逐漸轉變為室友。 陳嘉玲在前男友的婚禮上喝掛,醜態盡現,朋友急忙把她拖進計程車,罵聲:「二十歲喝醉酒是可愛,四十歲是可憐。」 《俗女養成記》用搞笑逗趣的台詞,寫出六年級女孩的真實心聲:覺得自己懂得各種人情世故,其實根本不喜歡也不習慣,別人都假設你應該要過得很好,你也就假裝一切都很好——譬如包給討人厭的前男友一萬二的結婚紅包。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39 歲的女人,彷彿得罪了社會,看起來不可愛,還有點可悲。你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可悲,只得學會接受婚姻,接受現在的工作——儘管知道自己不那麼想要,卻覺得自己已失去勇氣、時間,無法像七、八年級的女孩一樣放棄一切,去追逐自由。 然後呢?六年級的女孩就只能羨慕看著他們嗎? 39 歲的陳嘉玲,述寫了六年級女孩的另一種樣貌:房子車子孩子老公,有了其中一樣,是不是就能承諾我一輩子幸福,甚至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又或者我其實永遠有選擇,去做想做的事? 圖片|《俗女養成記》預告截圖 女人的年齡,從來就不是投資 陳嘉玲有個二姑姑,在三十歲論及婚嫁之時,決定與男友取消婚約,家中吵得雞飛狗跳,年幼時的陳嘉玲在一旁看著,像是看一齣鬧劇,好笑的是,二姑姑沒鬧,鬧騰的是家人,他們大聲嘮叨著越老女人越掉價,看誰還要娶你。(推薦閱讀: 《WWW:請輸入檢索詞》:30 歲以後不結婚的女人,能怎麼活? ) 女人要不要結婚,身旁的人總是比當事人還要著急。陳嘉玲一家的反應,反映出整體社會對女人的設限,三十歲是個門檻,三十歲以前的女人有資格可愛,有任性的資本,大可以談一場轟轟烈烈、不求回報的戀愛。飯桌上家人問什麼時候要結婚,你還可以拿年齡當藉口,笑說「我還年輕」。 然而三十歲以後,遑論來到四十歲的女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