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是什麼把你帶來我身邊?心理學解釋「吸引力法則」

兩個人彼此吸引是命運之神的安排,還是化學效應作祟?關於緣分,心理學家歸納出兩大重要「吸引力法則」,我們會來電,其實都有跡可循!

文|陳和謙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如同神袐的化學反應。但究竟人與人的相處之間,為什麼會產生吸引?而吸引力的產生,究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以實證心理學 (evidence-based psychology) 的角度切入,綜合了各種研究的結果,在統計上,心理學家已經歸納出了兩項重要的吸引力法則。(延伸閱讀:創造好運氣!七步驟搭配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

接近性效應

第一個影響吸引力的是「接近性效應 (propinquity effect)」,指的是兩個人之間要產生良好的關係,就必須具備物理上的「接近」;或是說,兩人所在的位置愈接近,彼此的關係就容易愈好。

針對大學宿舍所做的相關研究,分析了寢室之間的距離與鄰居們對彼此的好感度,發現除了自己寢室之外,大學生通常與隔壁寢的鄰居關係較好,與隔壁的隔壁關係其次,再來隨著距離,彼此的好感度依序遞減。除此之外,寢室位置落在最靠近建築入口處樓梯的大學生,能與最多同棟其它層樓的住民建立起朋友關係(這位置有最高的機會,在平常遇見不同樓層的人)。

其實,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裡,「接近性效應」也都一直悄悄地在發揮作用,影響著我們的人際關係。

在國小、國中的教室,班級中的座位分佈就影響著我們的朋友關係——因為誰坐得離自己比較近,我們就有更多的機會和他借一支筆,或者交換考卷,也就更容易與他產生互動,進而有可能和他成為更好的朋友。

在平常的生活圈之外,大部份的人我們根本就不認識,但是卻可能因為某次共同參與夏令營的經驗,使彼此相遇、進而認識。當然,在營隊結束之後,最有可能在日後繼續保持往來的,就是當時和自己同一個小隊的隊員。

又例如在住家附近的公園裡,如果遇到的球友,住在離自己家比較近的地方,那麼比起來自更遠地方的人,這兩個人就更有機會在球場上相遇……同樣地,我們還可以在生活中,輕易地提取出大量相似的經驗作為例證。

接近性效應的基礎在於「熟悉」,或說是「建立熟悉感的機會」,因為人類的本性就是不喜歡陌生的感覺,並且害怕未知,於是總是喜歡親近自己所熟悉的東西。所以當彼此熟悉了、習慣了,我們便本能地賴著而不想離開。就像是我們吃飯時喜歡吃「家常菜」、聽歌時喜歡聽「年輕時聽過的歌曲」、購物時喜歡選「認得的品牌」,這些現象背後的潛在心理機制,都是出於因彼此熟悉所產生的好感。

同樣的心理機制也導致了心理學上所謂的「單純曝光效應 (mere exposure effect)」,指的是我們對於另一個陌生人,或是不熟悉的事物,只要多遇見幾次,即使沒有額外的認識,我們對他(它)的好感度就會提升。


圖片|來源

相似性效應

第二個影響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

研究指出,當別人的意見與自己愈相似,我們就愈容易喜歡對方。而在與他人相處之後,我們也比較容易對那些與自己有著相似性格的人,產生較高的好感。甚至,在外表方面(例如髮色、戴眼鏡與否),我們也常在無意識之下,選擇和自己外型相似的人交好。也就是說,我們都容易對那些與自己「相似」的人,產生更親近的關係,不論是性格、意見,或僅僅是外表上的特徵,也不論自己在意識層面上是否有察覺。

相似性效應在人際相處的機轉上,很容易由日常生活的經驗所印證。當一個人說自己喜歡喝酒,另一個人卻表示自己討厭喝酒,他們之間就容易產生距離;當一個人支持婚姻平權,另一個人若也擁有相同的立場,他們之間就能夠擁有更多友好的默契。這些都相當符合常識,畢竟,一個愛好登山的人,自然是容易和其他喜歡登山的人成為朋友,而不是鍾愛潛水的泳客。


圖片|來源

在外表方面,如果有人與眾不同,常常留著龐克頭(又或者擁有人妖外表),一般人可能會覺得他外表怪異,而對他保持距離。而其他那些和他留著一樣龐克頭的人,則會較容易對他感到熟悉,近而有更多的機會和他產生互動。

同樣的原理,當我們去到國外,如果遇到外表看起來和自己同個種族,同樣會講中文,甚至和自己同鄉的人,我們就會有種莫名的親切感,而比起身旁滿街的外國人,我們也就更容易與他們成為朋友。

相似性效應,也同樣能夠被推理:面對相異,我們本能的下一步是去迴避;而面對相似,我們本能的下一步是去靠近。也正是因為,我們都不自覺地使用了這樣的模式在生活,所以長期以來,和自己保持相處的朋友,多半都已經在多年的互動之後,被自己篩選出了某種相似,於是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所謂的「同溫層」。

在當今的社群媒體上,發展出了各種機制和運算(例如臉書的按讚、廣告的推播),對每個用戶自動篩選出相似的朋友和喜好的粉絲專頁,並不停推播著用戶「喜歡看到」的內容,使得每個人容易陷入自己的「舒適圈」、變得愈來愈封閉,這其實並不是因為媒體邪惡,而只是因為它精準地掌握了人性。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乍聽之下,「相似性效應」似乎與我們常說的「異性相吸」形成了矛盾,但各種研究卻指出——比起「互補性」,「相似性」在預測一段關係吸引程度的能力上,壓倒性地獲得勝利。

確實,我們偶爾也會被與自己完全相反的人格特質所吸引,甚至從那些帶有不同想法、不同興趣的人們身上,獲得強烈的震撼與啟發。然而,長期而言,以足夠縱深的層面來說,人們其實只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並選擇和他們在一起。在社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中,有非常眾多且堅實的證據指出,一開始基於「互補」性質所形成的親密關係,往往十分脆弱,並且只能持續相當短暫的時間。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可能也有出現看似互補性強烈的兩個人,能夠長期維持友好、深刻的情誼關係,但前提是必須建立在更宏大的相似基礎之上。

例如近代物理學上有所謂的愛因斯坦、波爾之爭,雖然兩人彼此在學術上意見相左、水火不容,但其實,他們私底下卻有著他人難以企及的深刻情誼,彼此視對方為「理論上的敵人、生活上的摯友」。表面上,他們看起來截然不同,但所隱藏在背後更深刻的,卻是他們致志於物理學上的高度相似 ── 在這方面,幾乎沒有其他人比他們兩個人更相近了!(延伸閱讀:吸引力法則:適時自戀,你會更幸運

掌握吸引力法則,讓生活變得更清晰

以上兩個效應,乍聽之下似乎不怎麼特別,也相當符合常識,但仔細思考後,將能夠發現它們各自蘊含著無比深刻的內涵,能夠為日常的情誼關係帶來許多的啟發。

例如,「接近」和「相似」其實會相互影響。相似的人會創造機會彼此接近,接近的人則會在共享了生活經驗以及交流了意見之後,達到了想法上的趨同。幾乎在每一個團體中都必然存在這樣的現象。

我們之所以和其他成員共同被納入同一個群體,不論是以班級、社團、宗教、球隊或工作的型式,不外乎就是出於物理上的「接近」,或志趣與能力上的「相似」。團體的型式使得大家變得更「接近」,並且在經年累月的相處、經歷了共同的遭遇之後,成員們就會凝聚出共同的感情,而產生進一步的「相似」,於是成員間的關係就會愈來愈緊密。

相反地,在有了「接近性」的洞察之後,我們再回頭檢視日常生活中的情誼,就會發現:其實,許多關係的發展,只是因為彼此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而所謂朋友,也只不過是那些優先佔據了自己生命位置的人們。

此外,對於一個新遇見的人,自己將能夠和對方要好到什麼程度,在有了「相似性」的認識之後,我們的心裡就更能有個底 ── 因為很大程度上,那將取決於兩個人之間究竟有多少相似。

雖然我們確實並不總是能夠正確地預測,讓自己滿意的伴侶所必須具備的特徵,但是當學習了社會心理學相關的研究後,在選擇伴侶或朋友時,我們就會懂得回頭在自己身上找尋一些線索。而或許,那就是一段屬於自己親密關係的最後答案。

作者資訊:

陳和謙,醫師,喜歡學習各領域的知識,除了醫學,也對教育、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文學等與人相關的領域有所涉獵。興趣是整理、應用與傳遞所學知識,以及觀察和思考人事物背後的本質。希望能充分應用所學,幫助自己和別人變得更幸福,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部落格: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參考資料:

[1] Elliot Aronson, et al(2019)。社會心理學(第九版)(余伯泉等譯)。揚智出版社。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YXTMne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俗女養成記》:39 歲不結婚,我沒孩子沒老公又得罪誰?

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心聲。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39 歲沒房沒車沒子沒老公,在眾人眼中看起來有點可悲。然而如同陳嘉玲,我們憑著一點任性和勇氣,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路,不覺得這樣的自己,其實超級可愛嗎? 女人到了 39 歲,在世界看來,一點都不可愛了,對不對?台劇《俗女養成記》,寫六年級女孩的故事——辛苦工作 20 多年,沒房沒車又沒老公,才發現自己成了別人口中可笑的「俗女」。 謝盈萱飾演的女主角陳嘉玲,年近 40 歲,擔任董事長特助,頭銜看似風光,卻都專門替董事長打理私家事;有個交往四年的男朋友江顯榮,但兩人之間的關係早已逐漸轉變為室友。 陳嘉玲在前男友的婚禮上喝掛,醜態盡現,朋友急忙把她拖進計程車,罵聲:「二十歲喝醉酒是可愛,四十歲是可憐。」 《俗女養成記》用搞笑逗趣的台詞,寫出六年級女孩的真實心聲:覺得自己懂得各種人情世故,其實根本不喜歡也不習慣,別人都假設你應該要過得很好,你也就假裝一切都很好——譬如包給討人厭的前男友一萬二的結婚紅包。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39 歲的女人,彷彿得罪了社會,看起來不可愛,還有點可悲。你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可悲,只得學會接受婚姻,接受現在的工作——儘管知道自己不那麼想要,卻覺得自己已失去勇氣、時間,無法像七、八年級的女孩一樣放棄一切,去追逐自由。 然後呢?六年級的女孩就只能羨慕看著他們嗎? 39 歲的陳嘉玲,述寫了六年級女孩的另一種樣貌:房子車子孩子老公,有了其中一樣,是不是就能承諾我一輩子幸福,甚至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又或者我其實永遠有選擇,去做想做的事? 圖片|《俗女養成記》預告截圖 女人的年齡,從來就不是投資 陳嘉玲有個二姑姑,在三十歲論及婚嫁之時,決定與男友取消婚約,家中吵得雞飛狗跳,年幼時的陳嘉玲在一旁看著,像是看一齣鬧劇,好笑的是,二姑姑沒鬧,鬧騰的是家人,他們大聲嘮叨著越老女人越掉價,看誰還要娶你。(推薦閱讀: 《WWW:請輸入檢索詞》:30 歲以後不結婚的女人,能怎麼活? ) 女人要不要結婚,身旁的人總是比當事人還要著急。陳嘉玲一家的反應,反映出整體社會對女人的設限,三十歲是個門檻,三十歲以前的女人有資格可愛,有任性的資本,大可以談一場轟轟烈烈、不求回報的戀愛。飯桌上家人問什麼時候要結婚,你還可以拿年齡當藉口,笑說「我還年輕」。 然而三十歲以後,遑論來到四十歲的女人,任...

基督城槍擊案,紐西蘭總理:我絕不會提到嫌犯的名字

近年來恐怖攻擊的陰影環繞不散。上週在紐西蘭基督城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紐西蘭總理 Ardern 從慰問、修法到抑制對嫌犯的討論,妥善的緊急因應處理贏得國際認同,更深獲受害家屬及紐西蘭人民的信賴。 上週在紐西蘭 Christchurch 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這場恐怖攻擊事件源自於白人優越主義的支持者,在他持著多個武器掃射清真寺的同時,他在 Facebook 上直播整個過程。現今 Facebook 已經移除了相關的影片,紐西蘭政府也就這次恐怖攻擊事件做出因應措施,包含 Ardern 親自會見受害者家屬,並穿戴上穆斯林女性的頭巾以示尊重,以及修改槍枝管制法與相關法案,去全力避免未來的悲劇發生。 紐西蘭首相 Jacinda Ardern 戴上穆斯林頭巾慰問受難家屬以示尊重。| 來源 根據卡達獨立新聞 Aljazeera,這起恐怖衝擊事件只是一連串白人優越主義猖獗所引發的悲劇之一。 從 2011 年在挪威發生的 77 人屠殺事件,2015 年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當地教堂的 9 人非裔基督徒謀殺,2017 年加拿大魁北克地區清真寺的 6 人屠殺,到 2018 年美國匹茲堡猶太教堂的 12 名猶太信眾的槍枝掃射。當白人優越主義嚴重滲透歐美的政治體制時,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並沒有認真對待這樣的風潮,比如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一則新聞表示數十年來美國已經嚴重忽視白人優越主義與 3K 黨的橫行,這樣的情況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後更趨嚴重。 Aljazeera 報的 Mohamad Elmasry 提出,白人優越主義漸趨之所以猖獗的最大原因,是主流媒體對於穆斯林以及其他種族的報導都是具有偏頗性的。 一起由穆斯林發起的恐怖主義會被大肆地渲染在各大主流媒體上,但一起針對穆斯林的恐怖主義卻會被忽視掩蓋。(看看更多: #PrayForParis 巴黎恐怖攻擊150人罹難!總統歐朗德:「面對恐懼,法國必須堅強起來」 ) 受難者家屬於這星期開始置辦受難者的後事。 這週首相 Jacinda Ardern 於星期二在紐西蘭國會上發表了演說,除了慰問受害者家屬以外,她也用堅定的口吻向全國人民保證,她不會給予嫌犯他想要的事:仇恨和惡名。 「你永遠不會聽到我提到他的名字,」Ardern 說。「他奉行恐怖主義,他是個罪犯,他是個極端主義者。而在我說的每一句話裡,他...

和家人談政治不翻桌�!心理學教授:提問比直說有效

「難的不是談政治,是和立場不同的人相處。」寫給也同樣煩惱的你,只要掌握三件事,即使立場不同,也可以理性地好好講話。 自從懶人包「 如何和孩子開口談政治 」發表之後,我們收到許多朋友們的支持回饋,其中有不少把拔馬麻們無奈表示:其實教導孩子談政治不是最難的,最困難的是跟政治立場不同的家中長輩相處,一談政治就吵架,吵到要斷絕家人關係,這情況通常愈到選舉前愈嚴重⋯⋯政治似乎成為家人茶餘飯後「翻桌指數最高」的禁忌話題。 這次我們想好好談談,如何跟政治立場不同的家中長輩相處甚至開啟理性的對話? 圖片| 來源 首先你得先問問自己:「是否一談到政治就激動不已、口不擇言?」、「聽到長輩與你意見不同,甚至不問政績政見,就盲目成為某政治人物鐵粉時,總讓你理智斷線,想罵醒他們?」與家人和平相處的首要條件是,從自己開始改變,談論政治前,試著先理解以下三件事: 1. 世代價值觀差異 政治立場的差異,源自於兩個世代身處的時代境遇與社會文化氛圍的迥異,而這種根植於價值觀的意識形態是很難輕易被動搖的。 曾經有個長輩與我分享,他年輕時積極參加工會,為勞工權益、為人權發聲,結果因此得罪資方被炒魷魚,更成為同行間永不錄用的黑名單。長達兩年的期間,找不到工作,還揹負著一家老小的生計⋯⋯見到他神情略帶痛苦的回憶這段往事,我終於知道為何「乖巧順從、別搞事」從此成為他的處事哲學。 也因為明白他曾經歷遭遇的事,聽到他批評年輕人上街遊行是「短視近利、不會思考」時,我雖不認同,卻能夠理解他的視角。(延伸閱讀: 「管自己就好,管政治幹嘛!」為什麼跟孩子談政治很重要? ) 2. 接收資訊不對等 從近幾年的公民運動中,不難發現,兩個世代獲取信息的渠道天差地遠,除了有線無線的媒體外,我們更能輕易從網路、自媒體、非官方各種管道獲取相關資訊;但對於部分長輩來說,長年固定收看的單一媒體或報紙,就是僅有的訊息來源,而這也大大影響他們對世界、對政治的視野。 年輕世代受教育的過程中,或許多少都培養了「獨立思考、思辨」的能力(當然,我還是認為填鴨教育佔了我學生生涯很大的比重⋯⋯),當接受到太多真偽混雜的訊息時、當媒體漸漸沾染上各種政黨色彩時,也許我們會試著質疑、分析、查證、過濾訊息來源,但這種公民素養卻未必存在於部分長輩的思維與成長環境,他們所受的教育,多數時候被教導的是服從威權,而非批判性思考。 理解世代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