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實名指控港警性暴力,然後呢?專訪吳傲雪:我被質疑作為受害者的合理性

專訪吳傲雪,多數人認得她,是因為她實名指認香港警方性暴力。身為女性抗爭者,固然每天擔憂被清算,而作為女性,更需要害怕在街上被消失、在死亡之前被警方以性暴力對待。

我在 2019 年 10 月 10 日實名指控警方性暴力,當時我脫下口罩,面對校長、傳媒和公眾。
那個月,我的課堂出席率減低,原因是當時很怕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吳傲雪

今年剛剛踏進 25 歲的吳傲雪,多數人認得她的名字,是因為她實名指認香港警方性暴力。

訪問當天,她正在拍攝畢業照片,在影樓留下自己青春的倩影。進入影樓一刻,她與友人正在佈景板前,拿著畢業公仔,對著她前面的鏡頭微笑。她很快注意到記者的到臨,這是我們首次碰面,她洗練地著記者等候多一會,「不好意思,很快就可以進行訪問。」這半年,她的青春歲月與大多數香港年輕人一樣,是充滿恐懼的、是染血的,也是讓人嚴重創傷的。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吳傲雪,是本年度幼兒教育學士課程的畢業生,回想起過去半年,維持學業因為反送中運動而變得困難,「我在 2019 年 10 月 10 日實名指控警方性暴力,當時我脫下口罩,那個月,我的課堂出席率減低,原因是當時很怕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加上陳彥霖一案(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生變魔鬼山浮屍案件),她的死因有可疑,所以在擔心自己人身安全以及為了保護同學免受傳媒追訪的前提下,我減少出席課堂。 」

對於大學畢業已經兩年的記者本人來說,2019 年 6 月 9 日的反送中大遊行開始,讓進入職場的我彷彿重回大學的熱血時期—— 期望能夠改變社會、不惜犧牲個人安全上街示威、對香港政府無時無刻感到憤怒、入睡後充滿讓人恐懼的逼真夢境⋯⋯半年來,我們每一個香港人都經歷了傷痛、憤怒、創傷、恐懼、草木皆兵的擔憂,直至現在武漢肺炎在港爆發,這份抗爭的複雜心情未曾停止。

全世界看見香港人在追求民主、自由和人權的道路上,決心未曾減退 。
即使前方是殘酷的暴力,我們未曾低頭投降。和理非和勇武聯手,以不同的抗爭方式,去爭取我們的五大訴求。
——吳傲雪

「我經常閱讀女人迷某個專欄,尤其情緒不佳的時候。」她眼神自信,回答問題起來清晰而且堅強,而且每次回答,她也會先行在腦海中清楚地拆解分析,偶爾會感到些微緊張,亦很注意每個答案的用字是否恰當、是否公允,是個非常聰明伶俐的新世代女性。她不只是個性暴力受害人,而且是一個為自己發言、字字鏗鏘有力但心思細密的女性主義者,這種年輕女性,是香港社會最恐懼的,因為她隨時會撼動整個既有的權力架構、刷新大家對於年輕女性的想像。

記者本人不免俗地以回顧反送中運動為開場白,被問到「會如何形容 2019 年? 」吳傲雪以 2019 年的 6 月作為起點計算,「我由 6 月開始去回顧,過去這半年,該如何形容呢? 我覺得是有甜有苦、悲喜與共的一年。悲傷的事情,我們會記得有爆眼少女、爆眼記者,我們記得有很多人被警方濫捕,然後遭受暴力對待,不論是身體上的酷刑、我所經歷的性暴力、不明不白的死亡(被自殺)。」

她為香港人受苦而悲,為香港人的政治參與方式的轉變感到喜,聽得出她對於未來民主社會的盼望。

被拍打胸部及二級搜身 實名指控警方性暴力

 身為女性抗爭者,固然每天擔憂被警察清算,而作為女性,更需要害怕隨時在街上被綁架、被消失,而且恐懼會在死亡之前,被警方以性暴力對待。

「我在 10 月 10 日實名指控警方性暴力,當時我脫下口罩,那個月,我的課堂出席率減低,原因是當時很怕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 加上陳彥霖(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生變魔鬼山浮屍案件)一案,她的死因有可疑,所以在擔心自己人身安全以及為了保護同學免受傳媒追訪的前提下,我減少出席課堂。 」

吳傲雪所指控的,是她在 2019 年 8 月 31 日(9 月 1 日凌晨)被捕之後遭遇的不合理搜身要求、被男警員拍打胸部和在羈留室如廁時不被允許關上門。

首先是「二級搜身要求」。她在太子警署外因「非法集結」罪名被捕,被送到去葵涌警署後,值日官向她展示一張搜身同意書,向她解釋:「現在我要對妳進行搜身,在搜身室內進行,由一個女警負責搜身工作,另一個女警則負責監視整個過程。 你現在閱讀同意書,然後簽名吧。」

當刻她才知道原來香港的搜身分為三個級別,一級代表不用脫去衣服,二級代表脫去部分衣服,三級代表脫去全部衣服,即俗稱的「裸搜」。

而她當時被要求「二級搜身」,「搜身過程由女警去主導,她叫我脫去 T-shirt,我就脫去,叫我脫去短褲,我就脫去短褲。 她亦有用手指插入我的胸圍內,沿著胸圍邊搜身,觸碰到我胸部。當時並沒有解釋為何需要這樣做,她下指令,我就跟從。」

她認為不合理的地方在於自己被捕的罪名與搜身等級不對等,「為什麼『非法集結』會有需要脫去部分衣服搜身呢? 以往需要脫去衣服搜身的罪名,是販毒或與毒品相關的罪名。其他女被捕人士都不明白為何自己需要被二級搜身,搜身級別的分配、背後的理據亦無人理解。」除了警方沒有就搜身等級作出合理解釋,另一方面,她認為警方沒有清晰的搜身程序指引。

除了上述情況,她還面對過其他來自警方的性暴力,例如在葵涌警署報到時,警方沒有按照程序,安排由女警為她扣上印有被捕人士號碼的索帶,反而由男警進行,而該名男警在替她扣上索帶時,用手拍打她的胸部。

除此之外,她在羈留室如廁時亦深感受到侵犯,「9 月 1 日下午,我被押到羈留室,在我如廁的時候,兩名女警正面望我的私人部位和如廁情況,亦沒有關上洗手間的門,而數步之遙就有男警在閒談。」

三件事情以外,還有一件讓她難以忘懷的,「一名女警在充滿男被捕人士、數十名男警的有蓋停車場,用金屬探測器進行檢查的時候,在沒有詢問過我的情況下,直接掀起我的上衣到腹部位置。」

種種對於女性被捕人士身體的不尊重和侵犯,構成了一個未被官方正式承認但能夠想像的性暴力藍圖:原來女性作為示威者被警方拘捕之後,就需要面對接二連三、大大小小的冒犯甚至侵犯,吳傲雪的情況,只是冰山一角。

無助亦無法交流 沒有話語權的(女性)示威者

在警方身上持有武器的情況下,其實我們已經處於一個任人魚肉的狀態。
——吳傲雪

接下來想探討的,是示威者被捕後面對性暴力時,是否因為自己被法律界定為「犯罪者」而更難反抗?若果「示威者」的身分前面再加上兩個字,變成「女性示威者」,想反抗性暴力,是否會面對雙重困難?吳傲雪有一番見解。

「若果撇除女性身分,單單就被捕人士和警方的權力不對等來看,我們可以這樣詮釋:在被制服、捕拘捕一刻,在警方身上持有武器的情況下,其實我們已經處於一個任人魚肉的狀態。 以葵涌警署一個事件為例,裡面一名男被捕人士叫喊口號『好仔唔當差,當差正仆街。』(書面語譯:好孩子不會當警察,當警察的是人渣。)警方隨即送上一杯滾水招呼他。作為被捕人士,是一定沒有話語權的。」

我們再進一步,在「示威者」身分加入女性的視角。吳傲雪想起在 8 月 31 日至 9 月 1 日凌晨被捕之時所遇到的性別不平等對待,「男女被捕人士的待遇是不對等的。 男被捕人士可以互相交談,男警只會提醒他們小聲一點。但是同樣身處於有蓋停車場、幾個鐵馬之隔的女被捕人士,卻不可以互相交談,一旦交談,值日女警馬上阻止我們。」當女被捕人士持續交談,則會被調位,而女被捕人士亦需要相間就坐。警方的這種舉動,猶如將女性示威者放置更加無助的處境下。

乖乖的,不要再交談了,安靜一點。
—— 值日女警向女被捕人士作出的勸喻

女被捕人士不被允許互相交談,變相等於被切斷資訊的流通,「並非每個人都了解如何尋找律師幫助。當日的被捕人士不只是來自太子警署一帶,有些人在港島區被捕,我們會想了解彼此罪名是否一樣。」若能夠交換資訊、了解其他(女)被捕人士的罪名是甚麼,我們可以假設,她們在遇上不合理的搜身要求時,或許可以馬上共同意識到搜身要求與罪名的相等程度,繼而可以聚合起來,一同即時申訴或反抗。沒有人喜歡孤軍作戰,何況是手無寸鐵、有機會面對警方性騷擾或非禮等行為的(女)被捕人士?

如果警方有理由去制止被捕人士互相交談,好。但如果男被捕人士能夠互相交談,但女性卻被禁止,這是一種性別不平等的狀況。
—— 吳傲雪

反送中的性暴力與後續 日常網絡欺凌和厭女的延續

經歷警方性暴力並親身指證和控訴之後,吳傲雪得到公眾支持,但同時亦成為部分網民和公眾的針對目標,而吳傲雪對於這種欺凌和針對,並不陌生。

在我於香港中文大學實名指控警方性暴力之後,有網民捏造我跟段崇志校長有一腿。

在反送中運動之前,吳傲雪曾經被網絡欺凌,「自中學時期,我已經是網絡欺凌的對象,網上對我不實的指控,大多都是關於『性』的,包含蕩婦羞辱。例如不實地指控我是性工作者、捏造故事說我跟很多人有性關係。形容我很『姣』、經常『收兵』。甚至乎,在我於香港中文大學實名指控警方性暴力之後,有網民捏造我跟段崇志校長有一腿。 」

在實名指控警方性暴力之後,吳傲雪面對來自兩個陣營的攻擊。第一是來自同樣政治立場、俗稱「黃絲」同路人的質疑和抹黑,而網上的抹黑大多指控她過往私生活混亂等,因而質疑她作為「受害人」的真實性和資格;第二是來自「藍絲」(即香港的親建制派人士或其支持者)的恐嚇。要被公眾「允許」、「承認」其受害人「資格」的路,可謂困難重重,而這與厭女文化和性別不公義有極大關係,加上網絡是香港這場民主運動的重要資訊渠道,網絡隨時可以成為發布抗爭資訊的明燈,同時又會隨時成為攻擊女性和女性抗爭者的利刀。

專訪第二篇將會深入探討吳傲雪在香港面對的網絡欺凌、厭女文化、蕩婦羞辱,以及她在 2019 年 12 月宣布結婚的決定。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x9Xhp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0 歲,媽媽把我的乳房燙平:「否則男人會想和妳做愛」

在英國,有多起女孩「燙乳」事件。她 10 歲時,媽媽拿著高溫器具,燙平她的乳房。當時,母親對她說:「如果我不燙你的胸部,就會有男人來找你做愛。」她甚至不能哭,如果哭了,就是讓家庭蒙羞,因為她不是堅強的女孩。 或許,你聽過非洲傳統部落盛行的「割禮」——割除女孩的陰蒂,甚至是大小陰唇。那麼,你聽過「燙乳」嗎? 燙乳( Breast Ironing ),是用灼熱的器具,將女孩的乳房燙平,藉以延緩乳房發育,減少性吸引力。通常,由母親來替女兒操作「燙乳」過程:將器具放在火上加熱,再用這些高溫器具,直接擠壓、熨燙乳房。只進行一次,可能效果不彰,所以往往需要持續好幾個月。 聯合國統計,全世界多達 380 萬女孩,受其影響。再根據婦女與女孩發展組織( CAWOGIDO ) 估計,在英國,目前約有 1000 名女性被強迫「燙乳」,造成身體傷害與心理陰影。《 BBC 》報導了一些女孩被「燙乳」的經驗。 圖片| 來源 Kinaya (化名)住在英國, 原生家庭來自西非。在她 10 歲時,她也經歷了「燙乳」。當時, Kinaya 母親對她說:「如果我不燙你的胸部,就會有男人來找你做愛。」 Kinaya 說,她甚至不能哭:「這種疼痛,不會隨時間減輕。」 "You're not even allowed to cry out. If you do, you [are said to] have brought shame to your family, you are not a 'strong girl'." 「他們不讓妳哭。如果妳哭,你就是帶給家庭恥辱,因為妳不是『堅強的女孩』。」 現今, Kinaya 已經成年,且有了自己的女兒。在她的女兒 10 歲左右時, Kinaya 的母親提議,也讓她「燙乳」。 "I said, 'No, no, no, none of my children are going to go through what I went through, as I still live with the trauma." 「我說:『不不不,我的孩子不該經歷我經歷過的事。直到現在,我都有陰影。』」 Kinaya 擔心,即使她強烈反對,家人還是固執地想做這件事,於是她不再

基督城槍擊案,紐西蘭總理:我絕不會提到嫌犯的名字

近年來恐怖攻擊的陰影環繞不散。上週在紐西蘭基督城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紐西蘭總理 Ardern 從慰問、修法到抑制對嫌犯的討論,妥善的緊急因應處理贏得國際認同,更深獲受害家屬及紐西蘭人民的信賴。 上週在紐西蘭 Christchurch 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這場恐怖攻擊事件源自於白人優越主義的支持者,在他持著多個武器掃射清真寺的同時,他在 Facebook 上直播整個過程。現今 Facebook 已經移除了相關的影片,紐西蘭政府也就這次恐怖攻擊事件做出因應措施,包含 Ardern 親自會見受害者家屬,並穿戴上穆斯林女性的頭巾以示尊重,以及修改槍枝管制法與相關法案,去全力避免未來的悲劇發生。 紐西蘭首相 Jacinda Ardern 戴上穆斯林頭巾慰問受難家屬以示尊重。| 來源 根據卡達獨立新聞 Aljazeera,這起恐怖衝擊事件只是一連串白人優越主義猖獗所引發的悲劇之一。 從 2011 年在挪威發生的 77 人屠殺事件,2015 年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當地教堂的 9 人非裔基督徒謀殺,2017 年加拿大魁北克地區清真寺的 6 人屠殺,到 2018 年美國匹茲堡猶太教堂的 12 名猶太信眾的槍枝掃射。當白人優越主義嚴重滲透歐美的政治體制時,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並沒有認真對待這樣的風潮,比如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一則新聞表示數十年來美國已經嚴重忽視白人優越主義與 3K 黨的橫行,這樣的情況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後更趨嚴重。 Aljazeera 報的 Mohamad Elmasry 提出,白人優越主義漸趨之所以猖獗的最大原因,是主流媒體對於穆斯林以及其他種族的報導都是具有偏頗性的。 一起由穆斯林發起的恐怖主義會被大肆地渲染在各大主流媒體上,但一起針對穆斯林的恐怖主義卻會被忽視掩蓋。(看看更多: #PrayForParis 巴黎恐怖攻擊150人罹難!總統歐朗德:「面對恐懼,法國必須堅強起來」 ) 受難者家屬於這星期開始置辦受難者的後事。 這週首相 Jacinda Ardern 於星期二在紐西蘭國會上發表了演說,除了慰問受害者家屬以外,她也用堅定的口吻向全國人民保證,她不會給予嫌犯他想要的事:仇恨和惡名。 「你永遠不會聽到我提到他的名字,」Ardern 說。「他奉行恐怖主義,他是個罪犯,他是個極端主義者。而在我說的每一句話裡,他

D&I 了沒|讓員工有歸屬感,企業高速成長的 D&I 你聽過嗎?

國外已有不少企業在執行 D&I,而台灣這部分的討論仍屬稀少。未來每週,女人迷將會和各位談談,這個在職場上新興的文化。 想像一下,早上十點的會議,在會議桌旁,坐著的不只是台灣人,而是來自美國、馬來西亞、中國、日本等地的同事。台灣人裡,有客家人,還有來自各族的原住民。休息時間,你們聊著與各自伴侶的生活,有些是同志,有些是跨性別者,彼此分享感情觀、工作價值觀,一起思考該如何讓專案做得更好⋯⋯ 圖片 | 來源 D&I 是什麼?什麼才叫有 D&I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多元共融),是近幾年國外企業及研究上,一直在提倡的新職場文化,也就是強調在職場上,尊重且保有每個人的差異性,同時在保有多元性的基底上,提升個人獨特性所能帶來的價值,最終達到職場平權。(推薦閱讀: Lean in X 麥肯錫:職場平權不只是男女比例一比一 ) 尊重個人差異性,除了性別、種族、宗教、年齡,也包含身體構造(disability)、性別取向、教育程度、國籍、性格(內向外向)等等。 圖片 | 來源 在我們開始談「為什麼企業該採用 D&I」 前,《 Forbes 》這段專訪簡單地定義了何謂 D&I: Diversity is the who and the what: who's sitting around that table, who's being recruited, who's being promoted, who we're track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ties of gender and ethnic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and disability—inherent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that we're born with. 多元化,即所謂的「誰」與「做了什麼」:誰坐在會議桌旁?誰被雇用?誰被升官?我們關注的,是種族、性別、性取向等與生俱來的多樣化特質。 Inclusion,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how. Inclusion is the behaviors that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