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口紅將人性還給了她們:零年前夕的女人

回望戰爭歷史裡被隱匿的女性身影,從口紅談論至戰爭裡的性暴力,那些零年前夕的女人們,經歷歷史沖刷,領我們走向平權的路徑。

零年前夕的女人

作者:何曼莊(作家)

1939 年、4 月 15 日,台灣雲林縣三姓寮地主之女吳赫,嫁進了土庫鎮新洽記黃家,婚禮當天賓客約 60 人,在院子搭建的棚架下,舉行日式婚禮,吳赫身著西式白紗禮服,新郎黃乾冰與其他男性成年賓客穿西服,其中幾位日籍紳士甚至穿了燕尾服、戴著禮帽與金絲眼鏡,男學生則穿著卡其制服,全都是當時日本常見的款式;至於小女孩們或穿洋裝、或穿水手服,成年女性則著和服、梳日式髮型,然而年紀較大的女士,則穿著漢服梳著包頭。這所有的細節加起來,都比不上式場正中央那兩幅巨大太陽旗搶眼,在那個時期,殖民政府正全面推動「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大政策,把台灣當成支援南中國戰線的後勤據點,在這小鎮似乎仍未受影響。


圖片|來源

在婚禮之後 6 年間,吳赫女士生了三個孩子,她的先生寫信給崇拜的日本作家,求賜三個孩子的名字,分別是日語發音的漢字;「浩(Hiro)」、「郁 ( Iku )」、「禎(Sada)」。到了 1945 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澎金馬,官方語言從日語變成了漢語,隔年,「嬰兒潮世代」的第一年,黃家的次女出生,名字是漢語的「金美」,就是我的媽媽,對我來說,1946 年,是名副其實的「元年」。又過了幾年,黃家的七叔結婚時,已經沒有人穿和服了,在大合照裡,我的媽媽站在角落,表情有點怨懟,原來是她想穿的新洋裝——訂做的緞面連衣裙,胸前鑲了亮片——被吳赫女士很大方地借給不熟的花童穿了。

衣服、頭髮、與化妝,這些被大男人們看不起的「女人玩意」,其實敏銳地反映出一時、一地、一念之間的脈動,為歷史研究提供了精準綿密的線索。舉例來說,1939 年,英國婦女上街時常帶一種附肩背袋的小盒子,裡面裝的是防毒面具,而雜誌上的時尚重點是如何在防空洞過夜而保持臉不出油,護理人員並會用紅色的甜菜煮成克難胭脂,畫點妝能讓女性傷者心情好些;1943 年,在奧許維茲集中營裡,未死的女性囚犯日夜辛勤縫製的是,納粹黨衛隊夫人們的宴會服,官方說衣料來源是「加拿大」——其實是從猶太人家中與身上剝下來的衣物;一名剛領到碩士學位的德國少女 Ursula Schewe 在柏林經營一間服飾店,在盟軍日益瘋狂地轟炸柏林的日子裡,她的訂單卻沒有變少,反而得多請兩個學徒來幫忙;在《零年》裡有個小故事令我難忘:1945 年戰爭剛結束時,補給後勤混亂,難民都餓著肚子等待食物,後來收到一櫃物資,打開來是滿滿的口紅,肚子都填不飽了,要口紅幹嘛?但英軍救護組指揮官戈寧中校(Lieutenant Colonel Gonin)回憶:

「這是場及時雨,我相信對這些女囚來說,口紅比什麼都有用。這些女人躺在床上,沒有床單、沒有睡衣,但雙唇豔紅。你看著她們四處遊蕩,身上只披了條毯子,但雙唇豔紅⋯⋯終於有人做了點什麼,讓她們重新變回一個個體,她們是某某人,不是手臂上刺的數字。她們終於又可以開始打扮,口紅將人性還給了她們。」[1]

跨越海洋,同一時期在日本殖民下的台灣,第一高女(現在的北一女中)將學生制服從紺色(一種深藍色)裙裝改成了「國防色(卡其色)」、褲腳收緊便於勞動的工作褲裝,每個人的工作褲,還是由岡部老師在課堂上畫出版型,學生自己做的。此外,標準國防女學生配備還包括塞滿棉花的防空頭巾,急救包跟三角巾。[2](推薦閱讀:《一千次晚安》:捍衛正義的女性英雄

女學生穿上褲腳收緊的長褲做些什麼呢?1941 年入學的井上清美女士記得[3],每週有一到兩次,必須從學校扛著鐵鍬等農具、挑著桶子走路到幸町(今台北市幸安市場附近)的菜園,有時是灑水灌溉、有時得用新鮮的屎尿施肥,每次農活大約歷時半日,用的是上課時間,種的是落花生跟番薯。根據其他紀錄,總督府有時還會調派日籍學生去統計資料、調查事務、搜集情報,有時也支援軍方到飛機場、台灣神宮做某些機密作業。1944 年的「緊急學生勤勞動員方策要綱」、「學生勞動令」頒布後,無論台籍或日籍學生都要挖防空壕,縫製防空頭巾、慰問袋、蒲團、軍服、標章等,從學校帶掃把、畚箕去打掃神社、醫院;有時在醫院幫忙洗衣服、寫信、表演節目。緊急頒布的動員令還包括「女子挺身隊勤勞令」,「挺身隊」原意是指「婦女義勇隊」一般的女兵自願役,但從事後的紀錄看來,「挺身」是「慰安所」強拉軍妓的許多掩護名義之一。

在東京公園,一個日本女孩跟美國大兵的「親善交流」。

一個戰時通敵的女人在大街上被潑焦油,路人圍觀

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之中,性的角色變得原始而工具化,極度衰弱的女人渴望性,因為性慾讓她感到自己活著;疲累的軍人需要發洩性慾,征服女人讓他覺得自己強大,所有的掠奪都包含性侵,所有的女性通敵都跟性有關,然而「慰安婦制度」尤其令人毛骨悚然,它將強姦系統化、合法化,並夥同整個社會的視若無睹,在戰爭結束之後,持續而沉默地壓迫身心受創的女人。(推薦閱讀:傷痛不該被抹滅,史實不該被扭曲:六個論述替慰安婦阿嬤發聲

不只是娼妓被人唾棄,一旦進入和平狀態,老百姓便會開始清算「女巫」,哪個女人在戰時為了絲襪與熱湯而與敵人共枕,到了戰後注定要被剃光頭髮、遭眾人吐口水,甚至會被當眾處決。然而戰敗國遭受的報復威脅也一樣可怕,布魯瑪寫到:「最能用『羞辱』回敬『羞辱』的方式便是強姦女人,而且是在大庭廣眾下,在無助的男人面前。這是人類衝突中最古老的恐嚇方式⋯⋯

戰爭中的女人總是倒楣,但戰爭也同時打壞了既有的階級與阻礙,給予女人掙脫束腹裙裝、穿上長褲,走出家庭的機會,製造了女權提升的空間。布魯瑪寫道:「這一段無法無天的時光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在戰後的日本,世家淑女必須用骨董傳家寶交換食物;身穿美麗昂貴的古和服踩過泥濘稻田的景象並不罕見;沒落貴族的女兒迫於現實嫁給財大氣粗的新貴[4]

貴族女性出了深宅大院,而平民女性則本能地追求更優質的基因:在 1945 年,西歐國家少有男性蹤跡,剩下的男性不是俘虜,就是身無分文、營養不良或意志消沉[5],許多荷蘭婦女因而投向高壯的加拿大軍人懷抱;戀愛、婚姻、生產讓男女都覺得自己又回歸到生活常軌,1946 年是荷蘭史上最多新生兒出生的一年(27 萬 7000 名合法婚生、7000 名非婚生[6]),當然因為衛生條件不好,感染性病的人數也大幅增加了。因為戰爭,女性學會了操作機器、修車、護理、各種粗活與家庭手工,變得更加獨立,當時的法語出現了一個詞,帶有貶意地描述這些女人變得「男性化(hominisé)[7] 」,但是男性化又怎樣了?法國早在 1944 年,「因為男性不足,而當局假設妻子會與缺席的丈夫觀點一致」,而給予女性投票權,接下來 4 年內,義大利、日本、比利時、羅馬尼亞與南斯拉夫的女性也先後獲得了投票權,那些在零年被批評「不像女人的女人」,不只是戰後嬰兒潮的母親,也是未來女性(也就是現在的我們)走向平權的原型。(推薦閱讀:「我終於行使了我的投票權」沙國首次開放女性投票

二戰的慘痛教訓,催生了聯合國與國際刑事法庭的成立,在零年至今的 70 餘年間發展成為龐大的國際組織,定義了現代世界獨有的「國際社群」一詞,然而紐倫堡大審 22 名個人與六個團體被告、東京審判二十八個被告,當中沒有任何一人因為強姦、性侵害、性暴力與性奴役而被判刑,這是人權工作者與國際法律師們心中永遠的痛。

剛剛過去的 2016 年,對國際法與女權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在塞內加爾組成的國際混合法庭,以個人名義起訴(而不是起訴政權)查德前總統哈布瑞並判以重罪,罪名包括放任性侵、性奴役與反人道罪,從此系統化性奴役——例如慰安婦政策——不能再躲藏於合法的共犯結構下;同樣在 2016 的瓜地馬拉,有兩名前任軍官因為 34 年前在一處小村莊設立「慰安所」,奴役原住民婦女而被起訴定罪,這是第一個國內法庭以國際法起訴戰犯、史無前例的指標性案件(Landmark Case);而在六月,前南斯拉夫問題法庭出版性侵主題案例書籍,總攬 1991 年前南斯拉夫內戰開戰以來,25 年間起訴戰爭性侵案的過程以及突破,受害人有男、有女、有孩童、也有老人。回顧 25 年來的案例,會發現起訴性侵的過程,必定是漫長而充滿挫折,但重要的是,在短短四分之一世紀以內,國際法已經跨越了人類數世紀以來的道德鴻溝——憑藉著無數受害倖存者勇敢作證,律師與工作者長年投入時間與專業,我們用遲來的正義,證實了性侵不是受害者的錯,可恥的是加害者,強姦是戰爭工具,性奴役是反人道罪,人皆得而誅之。而這一切推動法制進步的動力,都來自 1945 年遺憾的劇痛。

歷史的英文單字拆開來是His + Story,確實史書大多是男人為男人所寫的, 想知道女性在當時怎麼活,得非常努力尋找蛛絲馬跡。我喜歡布魯瑪是因為他的溫柔,他接納人的冷漠、自私、無禮、以及貪得無厭,也對匪徒、小偷、妓女、放蕩的女人寬容看待,他站在最受壓迫最渺小的人的角度寫歷史,而我們正是渺小而努力生存的一份子。(推薦閱讀:【影片直擊】台獨與女性主義!周芷萱:「為什麼歷史看不見女人的身影?」

 

特別銘謝:「元年」出生的我媽媽提供意見。

[1]《零年》第一章,p74。

[2]資料來源:《台北第一高女ものがたり》。

[3]資料來源:《台北第一高女ものがたり》

[4]《零年》P.117 。

[5]《零年》P.66 。

[6]《零年》P.72。

[7]《零年》p.66。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heP2sn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0 歲,媽媽把我的乳房燙平:「否則男人會想和妳做愛」

在英國,有多起女孩「燙乳」事件。她 10 歲時,媽媽拿著高溫器具,燙平她的乳房。當時,母親對她說:「如果我不燙你的胸部,就會有男人來找你做愛。」她甚至不能哭,如果哭了,就是讓家庭蒙羞,因為她不是堅強的女孩。 或許,你聽過非洲傳統部落盛行的「割禮」——割除女孩的陰蒂,甚至是大小陰唇。那麼,你聽過「燙乳」嗎? 燙乳( Breast Ironing ),是用灼熱的器具,將女孩的乳房燙平,藉以延緩乳房發育,減少性吸引力。通常,由母親來替女兒操作「燙乳」過程:將器具放在火上加熱,再用這些高溫器具,直接擠壓、熨燙乳房。只進行一次,可能效果不彰,所以往往需要持續好幾個月。 聯合國統計,全世界多達 380 萬女孩,受其影響。再根據婦女與女孩發展組織( CAWOGIDO ) 估計,在英國,目前約有 1000 名女性被強迫「燙乳」,造成身體傷害與心理陰影。《 BBC 》報導了一些女孩被「燙乳」的經驗。 圖片| 來源 Kinaya (化名)住在英國, 原生家庭來自西非。在她 10 歲時,她也經歷了「燙乳」。當時, Kinaya 母親對她說:「如果我不燙你的胸部,就會有男人來找你做愛。」 Kinaya 說,她甚至不能哭:「這種疼痛,不會隨時間減輕。」 "You're not even allowed to cry out. If you do, you [are said to] have brought shame to your family, you are not a 'strong girl'." 「他們不讓妳哭。如果妳哭,你就是帶給家庭恥辱,因為妳不是『堅強的女孩』。」 現今, Kinaya 已經成年,且有了自己的女兒。在她的女兒 10 歲左右時, Kinaya 的母親提議,也讓她「燙乳」。 "I said, 'No, no, no, none of my children are going to go through what I went through, as I still live with the trauma." 「我說:『不不不,我的孩子不該經歷我經歷過的事。直到現在,我都有陰影。』」 Kinaya 擔心,即使她強烈反對,家人還是固執地想做這件事,於是她不再

基督城槍擊案,紐西蘭總理:我絕不會提到嫌犯的名字

近年來恐怖攻擊的陰影環繞不散。上週在紐西蘭基督城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紐西蘭總理 Ardern 從慰問、修法到抑制對嫌犯的討論,妥善的緊急因應處理贏得國際認同,更深獲受害家屬及紐西蘭人民的信賴。 上週在紐西蘭 Christchurch 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這場恐怖攻擊事件源自於白人優越主義的支持者,在他持著多個武器掃射清真寺的同時,他在 Facebook 上直播整個過程。現今 Facebook 已經移除了相關的影片,紐西蘭政府也就這次恐怖攻擊事件做出因應措施,包含 Ardern 親自會見受害者家屬,並穿戴上穆斯林女性的頭巾以示尊重,以及修改槍枝管制法與相關法案,去全力避免未來的悲劇發生。 紐西蘭首相 Jacinda Ardern 戴上穆斯林頭巾慰問受難家屬以示尊重。| 來源 根據卡達獨立新聞 Aljazeera,這起恐怖衝擊事件只是一連串白人優越主義猖獗所引發的悲劇之一。 從 2011 年在挪威發生的 77 人屠殺事件,2015 年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當地教堂的 9 人非裔基督徒謀殺,2017 年加拿大魁北克地區清真寺的 6 人屠殺,到 2018 年美國匹茲堡猶太教堂的 12 名猶太信眾的槍枝掃射。當白人優越主義嚴重滲透歐美的政治體制時,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並沒有認真對待這樣的風潮,比如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一則新聞表示數十年來美國已經嚴重忽視白人優越主義與 3K 黨的橫行,這樣的情況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後更趨嚴重。 Aljazeera 報的 Mohamad Elmasry 提出,白人優越主義漸趨之所以猖獗的最大原因,是主流媒體對於穆斯林以及其他種族的報導都是具有偏頗性的。 一起由穆斯林發起的恐怖主義會被大肆地渲染在各大主流媒體上,但一起針對穆斯林的恐怖主義卻會被忽視掩蓋。(看看更多: #PrayForParis 巴黎恐怖攻擊150人罹難!總統歐朗德:「面對恐懼,法國必須堅強起來」 ) 受難者家屬於這星期開始置辦受難者的後事。 這週首相 Jacinda Ardern 於星期二在紐西蘭國會上發表了演說,除了慰問受害者家屬以外,她也用堅定的口吻向全國人民保證,她不會給予嫌犯他想要的事:仇恨和惡名。 「你永遠不會聽到我提到他的名字,」Ardern 說。「他奉行恐怖主義,他是個罪犯,他是個極端主義者。而在我說的每一句話裡,他

D&I 了沒|讓員工有歸屬感,企業高速成長的 D&I 你聽過嗎?

國外已有不少企業在執行 D&I,而台灣這部分的討論仍屬稀少。未來每週,女人迷將會和各位談談,這個在職場上新興的文化。 想像一下,早上十點的會議,在會議桌旁,坐著的不只是台灣人,而是來自美國、馬來西亞、中國、日本等地的同事。台灣人裡,有客家人,還有來自各族的原住民。休息時間,你們聊著與各自伴侶的生活,有些是同志,有些是跨性別者,彼此分享感情觀、工作價值觀,一起思考該如何讓專案做得更好⋯⋯ 圖片 | 來源 D&I 是什麼?什麼才叫有 D&I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多元共融),是近幾年國外企業及研究上,一直在提倡的新職場文化,也就是強調在職場上,尊重且保有每個人的差異性,同時在保有多元性的基底上,提升個人獨特性所能帶來的價值,最終達到職場平權。(推薦閱讀: Lean in X 麥肯錫:職場平權不只是男女比例一比一 ) 尊重個人差異性,除了性別、種族、宗教、年齡,也包含身體構造(disability)、性別取向、教育程度、國籍、性格(內向外向)等等。 圖片 | 來源 在我們開始談「為什麼企業該採用 D&I」 前,《 Forbes 》這段專訪簡單地定義了何謂 D&I: Diversity is the who and the what: who's sitting around that table, who's being recruited, who's being promoted, who we're track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ties of gender and ethnic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and disability—inherent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that we're born with. 多元化,即所謂的「誰」與「做了什麼」:誰坐在會議桌旁?誰被雇用?誰被升官?我們關注的,是種族、性別、性取向等與生俱來的多樣化特質。 Inclusion,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how. Inclusion is the behaviors that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