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係日記:《皇后合唱團》佛雷迪與瑪麗,你是我唯一擁有的朋友

【關係日記】世上沒有理想愛情,只有屬於自己的親密關係。皇后合唱團的佛雷迪與瑪麗,我們不做愛,但是除了你,我誰都不想要。

「我所有的愛人都問過我,為何他們無法取代瑪麗,我說這是不可能的。我唯一擁有的朋友就是瑪麗,其他我誰也不想要。」——佛雷迪

佛雷迪自小知道自己是家族裡的異類,肯定是的。他不馴,抗拒無聊,又知道自己有一把跨度廣又能唱的嗓,注定要不平凡,要發光發熱,沒有舞台,他會為自己找一個來,不做搖滾巨星,他只做傳奇。

他一直這樣看待自己。他的青年時期,卻也是寂寞的。他主修藝術,對色彩極端敏銳,很早就肯定陰性時尚的價值,旁人看他只以為是羞澀男孩。認識瑪麗,在 1969 年,那一年佛雷迪 24 歲,瑪麗 19 歲,早在佛雷迪成名,皇后樂團誕生之前,瑪麗就穿越人群認出了他,擁抱他的所有可能。她認為佛雷迪很美,替他畫上第一道眼線。


圖片|《波希米亞狂想曲》電影劇照

他們氣味相投,很快就在一起,兩人擠在一間窄小公寓,浴室廚房都與人共用,卻覺得心境寬廣,未來浩瀚,什麼都可以發生。他比想像中更依賴她,獨來獨往的生命,有了靠岸理由。

聖誕節的晚上,他遞給她一個盒子,盒子裡是另一個盒子,接著又是另一個盒子,最後的盒子裡裝著一只戒,瑪麗問他「我該把戒指戴在哪一手?」佛雷迪看著她,「左手無名指,你要不要嫁給我。」她低語,我願意我願意。

他緊接開始一連串的巡迴表演,感覺掌聲響起,感覺群眾鼓譟,感覺舞台為自己而生,同時感覺體內生長其他渴望,他無法抗拒的,更直觀原始的慾望。確實,跟瑪麗在一起的時候,他感覺很親密,像回到子宮母體,有人願意無條件地理解他與愛他,可是,他還要其他,他躲不開這種感覺。

選擇跟瑪麗坦白的那個晚上,他回到他們共居的公寓,「我是雙性戀,我認為這段關係對你而言並不公平。」瑪麗沈默了一下,「不,親愛的佛雷迪,我想你可能是同志。」某個部份,他感覺自己是不是遺棄了她,他痛苦不堪,可是對他來說,他從未不愛她。他沒有辦法跟瑪莉做愛,但他在她身邊感受到真摯感情。(推薦閱讀:《VITA AND VIRGINIA》吳爾芙與她的邂逅:愛不分性別


圖片|來源

她搬離他們的公寓,但未曾搬離有他的生活。他們的關係經過摸索與試錯,生長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美麗。Love of my life 真可以是這樣的,生命本有多種陪伴,不必總以愛情之名,他們給彼此的,是更長情的支持與應援,她感謝他願意向他坦白,他成了她孩子的教父。

"Love of my life you've hurt me

You've broken my heart and now you leave me

Love of my life can't you see

Bring it back bring it back

Don't take it away from me

Because you don't know What it means to me"

他們是彼此生命裡的家人,沒有血緣關係,卻臍帶相繫,不在一起的日子,地久天長。從相遇第一天,她就是他永恆的皇后,睡前,他會記得為她亮一盞燈;寂寞時,會第一個想起來可以打給她;感覺孤獨的時候,就想起他們初見那刻,真有人這麼理解自己,她一早看見他眼裡有光芒。

1987 年,佛雷迪確診愛滋,當年還沒有藥物醫治,他只告訴瑪麗,並要她保密,她就守口如瓶。直至 1991 年,佛雷迪才對外發表聲明,「我在此證實,我已被檢測出 HIV 陽性愛滋病。過去我認為保密可以保護我身邊人的隱私。然而,現在已經到了該讓朋友及歌迷知道真相的時刻了。我希望大家可以跟我的醫生,以及全世界共同努力,一起對抗愛滋病。我一直很注重個人隱私,也很少受訪,請理解,未來也將繼續下去。」

隔日,佛雷迪因愛滋病引起的支氣管肺炎去世。逝世時 45 歲,他把半數以上的遺產、豪宅與日後的版權費都留給瑪麗,樂團成員則以他命名,創辦了墨裘瑞鳳凰信託,研究愛滋疾病。

佛雷迪死後,瑪麗替他撿骨,遵照他的遺願,將骨灰灑到無人知曉之處,她誓死保密,從未透露地點。當瑪麗回憶起佛雷迪,她表示像失去至親家人,「除了我的兒子之外,他對我來說就是一切。從未有人給予我同樣感覺。」


圖片來源:來源

Is this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佛雷迪用他的一生探問,而他華麗且搖滾地活出那個答案,多麽幸運,有瑪麗相伴,作為朋友,作為知己,作為家人,作為永恆的愛人。(推薦閱讀:【單身日記】愛是你陪我看病,我看你衰老

參考資料|

[1] Biography, Who is Mary Austin? Meet the woman Freddie Mercury asked to marry(2018/10/15)



from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JrgNp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0 歲,媽媽把我的乳房燙平:「否則男人會想和妳做愛」

在英國,有多起女孩「燙乳」事件。她 10 歲時,媽媽拿著高溫器具,燙平她的乳房。當時,母親對她說:「如果我不燙你的胸部,就會有男人來找你做愛。」她甚至不能哭,如果哭了,就是讓家庭蒙羞,因為她不是堅強的女孩。 或許,你聽過非洲傳統部落盛行的「割禮」——割除女孩的陰蒂,甚至是大小陰唇。那麼,你聽過「燙乳」嗎? 燙乳( Breast Ironing ),是用灼熱的器具,將女孩的乳房燙平,藉以延緩乳房發育,減少性吸引力。通常,由母親來替女兒操作「燙乳」過程:將器具放在火上加熱,再用這些高溫器具,直接擠壓、熨燙乳房。只進行一次,可能效果不彰,所以往往需要持續好幾個月。 聯合國統計,全世界多達 380 萬女孩,受其影響。再根據婦女與女孩發展組織( CAWOGIDO ) 估計,在英國,目前約有 1000 名女性被強迫「燙乳」,造成身體傷害與心理陰影。《 BBC 》報導了一些女孩被「燙乳」的經驗。 圖片| 來源 Kinaya (化名)住在英國, 原生家庭來自西非。在她 10 歲時,她也經歷了「燙乳」。當時, Kinaya 母親對她說:「如果我不燙你的胸部,就會有男人來找你做愛。」 Kinaya 說,她甚至不能哭:「這種疼痛,不會隨時間減輕。」 "You're not even allowed to cry out. If you do, you [are said to] have brought shame to your family, you are not a 'strong girl'." 「他們不讓妳哭。如果妳哭,你就是帶給家庭恥辱,因為妳不是『堅強的女孩』。」 現今, Kinaya 已經成年,且有了自己的女兒。在她的女兒 10 歲左右時, Kinaya 的母親提議,也讓她「燙乳」。 "I said, 'No, no, no, none of my children are going to go through what I went through, as I still live with the trauma." 「我說:『不不不,我的孩子不該經歷我經歷過的事。直到現在,我都有陰影。』」 Kinaya 擔心,即使她強烈反對,家人還是固執地想做這件事,於是她不再

基督城槍擊案,紐西蘭總理:我絕不會提到嫌犯的名字

近年來恐怖攻擊的陰影環繞不散。上週在紐西蘭基督城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紐西蘭總理 Ardern 從慰問、修法到抑制對嫌犯的討論,妥善的緊急因應處理贏得國際認同,更深獲受害家屬及紐西蘭人民的信賴。 上週在紐西蘭 Christchurch 發生的清真寺恐攻,造成了五十名信徒的死亡。這場恐怖攻擊事件源自於白人優越主義的支持者,在他持著多個武器掃射清真寺的同時,他在 Facebook 上直播整個過程。現今 Facebook 已經移除了相關的影片,紐西蘭政府也就這次恐怖攻擊事件做出因應措施,包含 Ardern 親自會見受害者家屬,並穿戴上穆斯林女性的頭巾以示尊重,以及修改槍枝管制法與相關法案,去全力避免未來的悲劇發生。 紐西蘭首相 Jacinda Ardern 戴上穆斯林頭巾慰問受難家屬以示尊重。| 來源 根據卡達獨立新聞 Aljazeera,這起恐怖衝擊事件只是一連串白人優越主義猖獗所引發的悲劇之一。 從 2011 年在挪威發生的 77 人屠殺事件,2015 年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當地教堂的 9 人非裔基督徒謀殺,2017 年加拿大魁北克地區清真寺的 6 人屠殺,到 2018 年美國匹茲堡猶太教堂的 12 名猶太信眾的槍枝掃射。當白人優越主義嚴重滲透歐美的政治體制時,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並沒有認真對待這樣的風潮,比如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一則新聞表示數十年來美國已經嚴重忽視白人優越主義與 3K 黨的橫行,這樣的情況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後更趨嚴重。 Aljazeera 報的 Mohamad Elmasry 提出,白人優越主義漸趨之所以猖獗的最大原因,是主流媒體對於穆斯林以及其他種族的報導都是具有偏頗性的。 一起由穆斯林發起的恐怖主義會被大肆地渲染在各大主流媒體上,但一起針對穆斯林的恐怖主義卻會被忽視掩蓋。(看看更多: #PrayForParis 巴黎恐怖攻擊150人罹難!總統歐朗德:「面對恐懼,法國必須堅強起來」 ) 受難者家屬於這星期開始置辦受難者的後事。 這週首相 Jacinda Ardern 於星期二在紐西蘭國會上發表了演說,除了慰問受害者家屬以外,她也用堅定的口吻向全國人民保證,她不會給予嫌犯他想要的事:仇恨和惡名。 「你永遠不會聽到我提到他的名字,」Ardern 說。「他奉行恐怖主義,他是個罪犯,他是個極端主義者。而在我說的每一句話裡,他

D&I 了沒|讓員工有歸屬感,企業高速成長的 D&I 你聽過嗎?

國外已有不少企業在執行 D&I,而台灣這部分的討論仍屬稀少。未來每週,女人迷將會和各位談談,這個在職場上新興的文化。 想像一下,早上十點的會議,在會議桌旁,坐著的不只是台灣人,而是來自美國、馬來西亞、中國、日本等地的同事。台灣人裡,有客家人,還有來自各族的原住民。休息時間,你們聊著與各自伴侶的生活,有些是同志,有些是跨性別者,彼此分享感情觀、工作價值觀,一起思考該如何讓專案做得更好⋯⋯ 圖片 | 來源 D&I 是什麼?什麼才叫有 D&I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多元共融),是近幾年國外企業及研究上,一直在提倡的新職場文化,也就是強調在職場上,尊重且保有每個人的差異性,同時在保有多元性的基底上,提升個人獨特性所能帶來的價值,最終達到職場平權。(推薦閱讀: Lean in X 麥肯錫:職場平權不只是男女比例一比一 ) 尊重個人差異性,除了性別、種族、宗教、年齡,也包含身體構造(disability)、性別取向、教育程度、國籍、性格(內向外向)等等。 圖片 | 來源 在我們開始談「為什麼企業該採用 D&I」 前,《 Forbes 》這段專訪簡單地定義了何謂 D&I: Diversity is the who and the what: who's sitting around that table, who's being recruited, who's being promoted, who we're track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ties of gender and ethnic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and disability—inherent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that we're born with. 多元化,即所謂的「誰」與「做了什麼」:誰坐在會議桌旁?誰被雇用?誰被升官?我們關注的,是種族、性別、性取向等與生俱來的多樣化特質。 Inclusion,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how. Inclusion is the behaviors that w